城市吸引力要靠細水長流

  陳文鴻 珠海學院「一帶一路」研究所所長

  特區政府將盛事經濟打造成當前的政策重心,效果不錯。只是集中於旅遊業,且在現有的條件上稍加增添本地特色的活動,新意不足,也與內地的特色差別巨大,或許會有一時的吸引力,但未必可以持久。把原來的不斷翻炒,即使重新加重包裝與宣傳,基本的條件不變,論本土化特色,或中國文化傳統的特色,確實比不上內地。現時國外旅客來港減少,內地旅客打卡的地點也不是政府宣傳的地方,打卡完了,他們會再來嗎?

  國際盛事活動有一定吸引力,內地城市不易仿效,但澳門已行之多年,享有盛譽。國際盛事活動,部分效果是用公帑買回來的,成本不菲,得益未必對本地經濟有大作用。盛事一過,即使來年再重複,內地與海外旅客不過是多一兩晚的留港,內地旅客更多的是即日來回。就算每月辦一次盛事,全年累積的作用還是有限,人力物力財力支出卻大。且香港的盛事活動多趨商業性、公關性,沒有如外國城市的深厚文化底蘊支持。如過往的黃小鴨,現在的大紅心,怎算盛事?有多大的經濟社會,特別是文化的意義?西九文化區本是很好的計劃,可惜浪費了時機和龐大的公帑支出,現在現金流瀕臨耗盡,令人慨嘆。若不是中央支持建立故宮藏品展覽的博物館,香港的博物館文化更缺內外吸引力。或許正好讓地產利益將之變為豪宅發展計劃。

  一個城市在國際上的吸引力和對本身發展提供動力,靠的不是公關的宣傳裝飾,而是本地文化細水長流的累積和演變。海外不少城市,特別是國際評為最佳的宜居宜遊城市都不是靠臨時堆砌的盛事,而是靠人文生態和文化底蘊。當然老舊城市可以更新,也有眾多成功案例。不過,從開始不會單考慮旅遊收入,還是以本身持續發展着眼。海外的成功經驗,值得香港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