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事論事/實現「全要素」自由流動 推動灣區高質量發展\姚志勝

  龍年首個工作日,廣東省委、省政府召開全省高質量發展大會,省委書記黃坤明在大會上發表講話,指出廣東作為經濟大省、製造業大省,擁有豐厚的科技創新資源和雄厚的科技創新實力,在高質量發展上肩負重要使命和重大責任。今年廣東省的「新春第一會」,再次以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習近平總書記有關廣東發展的重要講話作引領,明確廣東省將要奮力建設一個靠創新進、靠創新強、靠創新勝的現代化的新廣東。

  推動規則對接機制對接

  廣東省全面推進高質量發展,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做大做強實體經濟,對於粵港澳大灣區發展將注入更大的動力。香港必須抓緊廣東發展的機遇,當中關鍵是推動大灣區的規則對接、機制對接,從而消除大灣區的貿易、稅項、制度、人才流動等壁壘,讓大灣區真正做到「全要素」自由流動,實現灣區的深度融合。這樣,香港坐擁的再不只是700多萬人的市場,而是超過8千萬人口的龐大市場,香港的金融、創科、專業、經貿等服務,將可開拓更大的發展空間,香港的經濟將可前途無限。粵港澳大灣區是香港實現經濟再次騰飛的關鍵,藉着《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發布5周年這個里程碑日子,特區政府及香港社會各界應思考如何更好地擁抱大灣區的機遇。

  5年前,中共中央和國務院共同發布《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目標是打造一個世界級的灣區,更是國家高質量發展的典範。經過5年的奮鬥拚搏,大灣區交出了一份沉甸甸的成績單。2023年大灣區經濟總量預計超13.6萬億元,經濟規模邁上新台階;大灣區人口從約7000萬增長到超過8600萬;進入世界500強企業25家,比2018年增加5家;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7.5萬家,比2018年增加3萬家;「軌道上的大灣區」基本建成,各項大型基建相繼啟用;大灣區的人流往來越來越方便,宜居宜業宜遊的優質生活圈逐漸成型。橫琴、前海、南沙、河套四個平台相繼落子,各有側重,「以點帶面」引領帶動粵港澳三地融合發展不斷深入。大灣區5年來取得了令外界舉世矚目的成績。

  去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廣東考察時強調,使粵港澳大灣區成為新發展格局的戰略支點、高質量發展的示範地、中國式現代化的引領地。習近平總書記對於大灣區建設寄予厚望,也對大灣區下一步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廣東省省委書記黃坤明在講話中指出,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作為新時代最大的政治,把堅持高質量發展作為新時代的硬道理,深刻指明新時代新征程的中心任務和實現路徑,那就是幹現代化,以高質量發展支撐現代化建設。這表明大灣區下一階段的發展重心,就是要推動大灣區的高質量發展,充分發揮好各城市的優勢。其中作為國家最重要的對外「窗口」、國際金融中心的香港,將可發揮更重要的作用。

  毋庸諱言,大灣區經過多年發展,已經進入深度融合階段,以往較易處理的融合問題基本已經做好,下一步就是要處理「硬骨頭」,直面「一個國家、兩種制度、三個法域、三個關稅區」的制度融合問題,進一步建設大灣區共同市場,打通三地的人流、物流、資金流,做到「全要素」的聯通。這是大灣區發展的重中之重,也是下一階段需要重點突破的地方,否則灣區的「全要素」未能完全流通,香港的金融優勢、人才優勢、經貿優勢將難以盡情發揮。

  例如在人才上,香港創科人才國際化程度全球領先,全球國際化大學排名14,香港更有三所位列世界前十名。加上多年來積累的國際經驗、信譽、網絡,以及「一國兩制」的優勢,都令香港能夠匯聚海內外人才及成為國際創科合作及交流的中心。然而,這些人才要更好地服務灣區,需要在人才流動、專上學院的合作以及簽證等方面拆牆鬆綁,讓人才能夠自由流動。再如金融上,兩地金融互聯互通,仍然存在一些制度上的限制,香港金融業北上經營仍存在不少阻撓,這些規則、制度上的不對接,將窒礙大灣區的深度融合。

  習近平總書記在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慶祝大會上,已經為大灣區的深度融合作出指引,明確要求抓住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重大歷史機遇,推動三地經濟運行的規則銜接、機制對接,加快粵港澳大灣區城際鐵路建設,促進人員、貨物等各類要素高效便捷流動,提升市場一體化水準。當中提出要推動三地的規則銜接、機制對接,從而實現大灣區市場一體化,這正是大灣區深度融合的主要方向。

  全面提升市場一體化水準

  三地政府應推動灣區在貿易、投資、規則等領域全面對接,進一步消除粵港澳三地投資和貿易壁壘,構建高度開放的經濟運行體制,全面提升大灣區市場一體化水準。同時,鑒於三地制度的不同,要推動制度對接需要有更創新的思維,建議可由中央直接指導介入,以創新的平台推動大灣區的深度融合,突破制度上的阻隔,共同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成國家高質量發展的示範地。

  全國政協常委、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香港總會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