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家訪問/三女兒:全家以父親為榮

  圖:張杰的生活很節儉,把克勤克儉省下來的錢,一次次地捐助給家鄉教育事業。
  圖:張杰的生活很節儉,把克勤克儉省下來的錢,一次次地捐助給家鄉教育事業。

  血濃於水,家鄉情濃!一名香港小商販張杰近半世紀以來,把自己賺來的1500萬元人民幣血汗錢捐給家鄉浙江上虞,扶助教育,建立學校、增設教材,幫助不少清貧學生學習。

  大善隱於市,張杰從不愛出風頭,默默為家鄉教育出力,港人未必熟悉他的名字,他於2月18日離世,享年95歲,內地傳媒紛紛報道他的生平善舉,《大公報》獨家專訪張杰的三女兒張蕉珍,講述父親生前的點滴,為鄉間貧苦學生辦學,只為讓學生能用「知識改變命運」,父親的義舉得到全家的支持,現時父親雖已不在人間,全家以父親為榮。 

  「我爸爸不是大老闆,只做小小的生意,浙江省政府都請他去北京觀禮,他當時真的好開心。」張蕉珍回想起父親,一幕幕善舉盡入眼簾,還記得2015年父親當選為第五屆全國道德模範候選人,受邀前往北京出席典禮,張蕉珍表示一向為人低調的父親與母親一同前往,全程掛着欣喜笑臉。

  張杰一直關顧上虞,幼年時,他因家境貧困,小學未畢業就外出謀生,及後輾轉來到香港,做過幫工、當過夥計。及後張杰建立自己的家庭,育有四名女兒及一名兒子,張蕉珍憶述年幼時,因家裏經濟環境拮据,坦言當年求學艱難,因而五名子女中,只有幼女及幼子高中畢業。

  經過子女「無書讀」,令張杰幫助其他清貧學生求學的心志更堅定。張蕉珍表示,1978年,父親在尖沙咀加連威老道租下狹小的地舖,做起了小本生意,她指父親做了小商販,同時亦開始了幫助貧苦學生求學之路。

  「當時好多(內地)學校都沒有電視機教學,他便開始捐電視機。」張蕉珍還記得1979年小店略有盈利,父親便捐了一台價值3000元的彩電。張蕉珍又提到當年一家近10口人租住尖沙咀一間只295平方呎的小房間,父親因店舖的生意經常夜歸,為不吵醒家人,經常只能在客廳打地鋪、做「廳長」。

  張蕉珍還記得父親都是將不好的留給自己,最好的施與別人。早年店舖賺取了200多萬港元的盈利,當時家人都希望能購買大屋,改善居住環境,但張蕉珍指當時父親堅定地說:「200多萬元在內地建學校,有好多學生受益。」張蕉珍指家人一直十分支持父親的助學計劃,除了努力協助父親的店舖經營,亦同意將該筆款捐往上虞,建造教學樓、教室、宿舍樓、圖書館,並設立了教育基金,用於資助困難學生。現時父親雖已不在,一家人都為他所做的一切感到自豪。

  大公報記者余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