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交流始於戰國時期

  圖:早期的玻璃瓶文物(左)。
  圖:早期的玻璃瓶文物(左)。

  1978年夏,湖北隨縣曾侯乙墓發掘出土了173顆蜻蜓眼式玻璃珠項鏈,每顆玻璃珠直徑約一厘米,在藍色玻璃球上崁有白色及棕色玻璃花紋。考古學家指出,蜻蜓眼玻璃珠是埃及人的一大發明,這項技術後來被腓尼基人和波斯人掌握,地中海東岸和伊朗西部吉蘭曾發現過許多蜻蜓眼玻璃珠。這件異國情調的玻璃項鏈,當是經過絲綢之路沙漠路線傳來的波斯之物。

  伊朗地處西方通往東方、歐亞草原通往印度洋的十字路口,是古代絲綢之路的要衝。2021年逢中伊建交50周年,當年北京故宮聯合伊朗國家博物館共同推出的「伊朗古代文明與中伊文化交流」展覽介紹,漢使曾到訪安息,安息國王下令派兩萬騎兵在東部邊界迎接漢使團到來。後安息國王還遣使節隨漢使回訪,並獻獅子及條支大鳥(即鴕鳥),當時謂之為「安息雀」。

  長期關注伊朗文化研究的北大考古文博學院林梅村教授認為,至少從戰國時代,中國就開始與波斯進行文化交流,漢唐時代達到鼎盛。阿拉伯帝國滅亡薩珊波斯後,波斯末代君主攜家眷到長安城避難,波斯王以火祆教為國教,而波斯王后信仰景教,火祆教和景教隨着他們的到來曾在中國廣泛傳播。

  作為曾經的國際大都市,唐代的長安不僅活躍着大批波斯商人、工匠和僧侶,而且還有許多波斯胡姬前來獻藝。「五陵年少金市東,銀鞍白馬度春風。落花踏盡遊何處?笑入胡姬酒肆中。」李白《少年行》寫到,他還在《前有一樽酒行》中寫下過「胡姬貌如花,當壚笑春風」的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