漂遊記/變與不變\杜 若

  如果說,高樓聳立的CBD是一座城市的臉面,那麼,阡陌交錯的小巷就是它的毛細血管。人潮與車流縱橫貫穿,讓城市充滿活力。

  我中學就讀的母校,就位於廣州這樣一條關鍵的「毛細血管」上,背後是蒼翠的越秀山,前方是曾經的「城市圖騰」中山紀念堂,在學校的旁邊,則是香火鼎盛的三元宮道觀。住在城市另一側的我畢業後就鮮少回到老區,闊別多年,是否一切如舊?又或者一切已經改變?

  從地鐵口出站,時光似乎沒有流動。紀念堂旁高聳入雲的木棉樹仍然屹立,來三元宮求籤祈願的香客依舊絡繹不絕,甚至連路口的商舖也毫無改變,依然是一邊賣着紙錢與焚香,一邊賣着學生的零食,學生時代偷偷叫外賣的粉麵舖,也依舊開門營業。

  可是進入生活,仔細觀察,一切又都已經改變。紀念堂的外牆邊已經搭起了層層的腳手架,似乎將以嶄新的面貌迎接它的一百周歲生日,三元宮也已經是一副嶄新的模樣,牌坊與青磚都已換新,求籤的人群也顯著地年輕了,更多青年人開始了解這些傳統文化。外賣攤檔的魚蛋牛丸也悄悄地換成了預製菜包,門口等着的是外賣小哥。母校更是已經更換名字,從中學變成了某個小學,門衛早已不認識我,只是不知曾經學校院子裏的大木棉樹,是否康健依舊。

  唯一不變的,似乎只有背後的越秀山以及體育館了。越秀山的台階仍然布滿青苔,晨練的老人也照樣由南側山門登山,由湖邊的山門走出公園,去旁邊的北園餐廳吃「一盅兩件」。似乎真正不變的,是廣州人變易之間,處之泰然的心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