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眼錄/「投水」與「神話」\劉 俊

  白先勇的《芝加哥之死》是篇闡釋空間很大的小說:作品中的主人公吳漢魂在美國經過六年苦讀,好不容易在芝加哥大學拿到了博士學位,卻在參加完畢業典禮的次日,投密歇根湖而死。本來辛辛苦苦拿到博士學位是件令人高興的事,為何吳漢魂卻在「成功」之後走向死亡?這樣的人生急轉令讀者頗感費解,用生活中的一般邏輯似乎也難以解釋。雖然小說對於吳漢魂的人生苦悶精神壓抑進行了充分的描寫,包括他對芝加哥的不適應感和疏離感、生活和學習上的受壓迫感、對過去戀人的內疚感、在年輕女性面前的自卑感、母親去世引發的悲痛感,以及美國女郎蘿娜給他帶來的震撼感,但這些苦悶和壓抑相對於他最終拿到博士學位而言,都可以在最終的「成功」中獲得釋放──何以他要在苦盡甘來之際選擇自殺呢?

  研究者們對吳漢魂的最終結局進行了各種解釋:有說他「選擇了投水」是為了要「忘記過去、現在、將來的時間往來,由是將文化失重狀態的漂浮作一個永恆的收束,將留學生這種移民情結徹底終結」;也有認為是吳漢魂在中西文化夾縫中的二律背反導致了他走向了人生終結。最近看到的一篇文章,則指出《芝加哥之死》「與其說是留學生的個別遭遇,毋寧說是留學生的『神話』」──這裏所說的「神話」具有特定含義,「它是一種方式,用來認可人生經驗中所遭遇到的危機,或者賦予這種危機一種新的意義。這種經驗,具有文化上的共同性,也有個人性」。按照這樣的「神話」定義,吳漢魂「便成為所有在美洲修習文科留學生的『集體無意識代表』」,由此「吳漢魂的自溺,非關乎他個人的命運,而是籠統概括了所有在美洲習文科的知識分子的下場。換句話說,它是死路一條,不管你奮鬥的後果如何,這種悲哀,是超乎個人的」,「它具有文化上的共同性」。

  也就是說吳漢魂最後投水自盡,或代表了所有學文科的留美學人的命運。這樣的闡釋,你同意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