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觀點】全球通脹預期 變幻原是永恒

◆未來幾十年,投資者應小心通脹有可能易升難降,目前看來達標的各地央行政策,最終未必如此。 資料圖片
◆未來幾十年,投資者應小心通脹有可能易升難降,目前看來達標的各地央行政策,最終未必如此。 資料圖片

  涂國彬 永豐金融資產管理董事總經理

  在大家以為歐美通脹漸受控之際,1月份的美國通脹壓力似乎大於估計,繼消費物價指數公布後,最新的生產物價指數亦同樣高於預期,而後者的預期原則上已包括前者公布後的更新,換言之,目前的通脹壓力是明顯高於外界預期無疑。

  當然,不能單憑一兩個數據點而下結論,尤其1月份數據容易有季節性因素在內,但無論如何,投資者都知道,同樣是經濟數據,大家的注意力就是不會同樣分配,這個輕重就說明了數據在當時的重要性了。

  數據常有 關注度不常有

  數據常有,關注度不常有。關於數據,放在不同時候,大家的態度可能有別。比方說,在金融海嘯的危機時候,央行只能說一不二,一直擺明車馬的量寬和超低息環境,什麼數據都比不上美聯儲連續多次保持零息水平,以及維持該水平的表態,這也是一數據,只不過並非傳統意義上的數據。

  及至後來,升值預期長玩長有,大家對於什麼經濟數據,亦不會太在意,只會在乎,如此有利的貨幣政策環境,會否改變,否則,大可以繼續押注無誤。這時候的主導數據,其實是資產價格的升跌本身,一切有秩序地進行便可。

  全球疫情影響所及的通脹預期出現,才真是傳統意義的通脹數據備受關注之時,什麼量度通脹的方式有什麼效果,大家極為關注,相比之下,通脹以外的數據,什麼失業,什麼消費信心等,都是其次。那時候的數據為本,其實是通脹為本。

  到今日,通脹看來相對受控,央行說的數據為本,便是傳統狹義的經濟數據,不再是通脹說了算,也不再是央行維持利率不變的決心和升值預期的持續等變相的數據。

  自貿好處 見諸通脹緩降

  不同數據,放在不同時代,自然有不同效果。目前看來的通脹數據高企,在上世紀七十年代甚至八十年代,大部分時間內,都算不得什麼。從那個時候開始,投資者一直經常掛在口邊,要跑贏通脹什麼的,但幾十年下來,發現通脹一直在緩緩的下降。

  當然,過程中有金融海嘯這次史無前例,但不肯定是否後無來者的危機,造就了之後的量寬和超低息環境,通脹連續多年似有若無,這是非常時期,但即使不計這一階段,單看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一直到金融海嘯前後,都不難發現,全球通脹壓力,不似大家預期般高漲。

  究其原因,淺顯之至,就是當時是人類歷史上少有的一段有利自由貿易的日子。全球化什麼的這些字眼,倒是後來才有的,但由那時開始,不論東西方,不論原來的經濟制度如何,基本上都朝着自由貿易走。

  不難明白,自由貿易下,全球各地互相競爭,產品和服務質素容易提升,但同樣品質的產品和服務,價格卻是易跌難升,日子久了,最終一定反映在通脹量度的數據上。

  提防步入易升難降階段

  明乎此,即使沒有全球疫情觸發的供應鏈危機,特別是有為數起碼幾個月甚至對某些地方來說以年計的供求大變化,即使不計及此,單看過去十多年全球各地由資產價格升值導致的財富不均和相應的極端取態下,各地不利自由貿易的政策陸續出現,未來幾十年,大家應小心通脹有可能易升難降,目前看來達標的央行政策,最終未必如此。

  (權益披露:本人為證監會持牌人士,本人或本人之聯繫人或本人所管理基金並無持有文中所述個股。)

  題為編者所擬。本版文章,為作者之個人意見,不代表本報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