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評】應深化本港與內地醫療銜接


  政府昨日公布擴大「長者醫療券大灣區試點計劃」的適用範圍,增加7間大灣區內地城市的醫療機構,位置包括廣州、深圳、東莞和中山等港人北上遊玩及聚居的熱門地點,預計今年第三季起陸續開展服務,近170萬名合資格香港長者可受惠。有關做法有助紓緩本港醫療系統的負荷,有針對性地應對因人口老化而不斷增加的醫療需要,減輕基層醫療負擔,可謂一舉多得,市民早已盼望多時,此等德政應盡可能做得更加徹底。

  本港醫療系統瀕臨爆煲已不是什麼秘密,近年更加不幸成為常態,每逢節假日,各醫院急症室和住院病床爆滿,情況極不理想。當局早年推出長者醫療券,旨在通過財政誘因讓長者選擇私營醫療,減輕公營服務負擔,但因本港私營醫護人員同樣不足,遲遲未能達到目標。政府推算,至2040年,全港醫生短缺將由現時數百人,倍增至近2,000人,若未能拿出嶄新方法增加醫療服務供應,情況勢將持續惡化。

  幸運的是,與本港近在咫尺的廣東,近年醫療科技和生活水平發展迅速,中西醫治療手法一應俱全,水平與本港不相上下,新冠疫情期間,眾多醫護更加無私奔赴前來幫助本港撲滅疫魔。這些醫護很多便是來自廣東省三甲醫院,其專業能力和敬業態度大獲讚賞。如今粵港澳大灣區「一小時生活圈」日漸成型,港人往返大灣區內地城市工作和消遣愈來愈方便,內地的優質醫療資源,為解決本港市民長期面臨的醫療服務緊張問題帶來曙光,當局不應只將目光局限於長者醫療券服務。

  本港貧富懸殊問題嚴重,醫療資源緊缺,絕大多數低收入人士無力承擔私營醫療的高昂費用,唯有咬緊牙關苦等公立醫療系統排期治療,往往錯過最佳診治時間,最終受損的不僅是個人健康,社會整體也要付出一定代價,生產力和競爭力亦相應受損。根據官方估計,本港現時約有130萬人患有糖尿病、高血壓、高膽固醇、關節炎、骨質疏鬆、心臟病等慢性疾病,即每五人就有一名患者,當局和醫學界應勇於破除利益藩籬,不斷深化與內地醫療銜接,為難以負擔或未能及時輪候本港醫療服務的市民提供多一種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