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企重視利潤多於國家利益 美欠缺國企成產業政策弱點

  香港文匯報訊 美國總統拜登於2021年上任後,打破歷任總統的做法,聚焦推動產業政策目標,但當中卻存在脆弱一環,就是美國欠缺大型國家企業,政府產業政策基本上依賴大型私人企業執行,然而私企重視市場利潤多於國家利益,成為政策脆弱一環。

  新冠疫情暴露出美國工業基礎的缺口,以及對供應鏈受阻的擔憂,促使拜登政府否決產業政策過去被認為與自由市場背道而馳的觀點。拜登推動的多項法案和政策均聚焦產業規劃,旨在促進發展和擴大美國本土生產和技術。

  然而在缺乏國營企業的情況下,產業政策的效果取決於執行政策的私人企業。許多產業政策依賴所謂的「國家龍頭企業」,就是公司利益被認為與國家利益一致的本土公司,不過當兩種的利益出現分歧時,企業會發生什麼事?

  波音日漸衰落被促國有化

  以美國飛機製造業龍頭波音公司為例。美國在飛機領域的長期領先地位主要依靠波音,該公司得到五角大樓合約的大量補貼,約佔波音2022年收入的40%,近年也根據《新冠病毒援助、救濟與經濟安全法案》(CARES),對作為「維持國家安全至關重要企業」的波音,提供約170億美元(約1,329億港元)的疫情援助。

  然而波音現在已成一間「接近失敗」的公司,工程技術不斷倒退。今年1月,阿拉斯加航空一架737 MAX客機在飛行途中窗門飛脫,促使美國聯邦航空管理局(FAA)敦促波音檢查其737-900ER飛機是否有同樣的缺陷。相比之下,歐洲空中巴士公司實際上表現更像一間負責任的國家龍頭企業,現已超越波音成為世界領先的商用飛機生產商。

  時事評論員斯托勒提出一個補救措施,就是將波音國有化,「波音是一家得到國家支持的龍頭企業,由國家建造、資助、保護,公司大部分收入由國家提供,這是時候承認這種情況,並讓政府直接介入並進行重組,就像在戰爭或破產時期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