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藝之光」香港舉辦 舞蹈家劉岩:舞蹈是人生「最亮的燈」
日前,二0二四香港中藝國際文化藝術節「中藝之光」藝術展演在香港伊利沙伯體育館拉開帷幕。此次藝術節以「東方之珠」香港為坐標,力圖打造國際性、多元性、聯動性的文化藝術領域國際名片。系列活動除中藝之光「頂尖菁英」藝術展演外,還包括青年藝術頂尖人才榮譽榜推選和藝術論壇,以及音樂、舞蹈、舞台劇等文化藝術領域的公益課、論壇、展演、盛典等國際文化藝術交流活動。中藝節推廣大使、舞蹈家劉岩出席今次藝術展演,並帶來舞蹈作品《最深的夜,最亮的燈》,演出前,劉岩與香港文匯報記者暢談了此次活動的心得與來港體驗。 文:香港文匯報記者 小凡 攝:香港文匯報記者 彭子文
劉岩曾被張藝謀導演邀請參與北京奧運會《絲路》的獨舞表演,然而2008年7月27日,距奧運會開幕式僅有12天,因花車移動失誤,劉岩在綵排時,從3米高摔了下來。經過康復鍛煉後,儘管能坐起來,但卻只能坐在輪椅上舞蹈了。
作為推廣大使和表演嘉賓,劉岩表示,「中藝之光」藝術展演活動是屬於國標舞的、年輕舞者的一個平台,青年人有這樣的一個舞台非常有意義。「它不僅為我,包括像內地陳添這樣的已經獲過獎項的舞者提供展示機會,更是給予更具有潛力的年輕人一個交流的平台。」劉岩說,看到一個個年輕舞者在舞台上搖曳身姿,她感到無比欣慰,「他們是舞蹈未來的希望之光,他們應該在舞台上展現更多的自信,我希望他們能一直熱愛舞蹈、充滿信心。」
走出傷痛 重上舞台
《最深的夜,最亮的燈》是劉岩奧運綵排受傷後的第一支舞蹈,也是劉岩本人最喜愛的一支舞。舞蹈名字源於劉岩從受傷到重新走上舞台後,對人生的思考:「每個人都會遇到自己最深的夜,人生當中都會有那個特別難跨過的坎,但是心中一定要有那盞最亮的燈,可以照亮我們前行的路,讓我們不會忘記初心,不會忘記自己。只有這樣,我們才不會因為任何東西被打倒,我們不會因為輕易的一個打擊而言棄,會一直秉承着那個發光發亮的希望,一直前行。」
輪椅並未限制劉岩廣闊的人生,現在,她的生活和工作豐富程度更勝從前:一邊是作為舞蹈教師的教學工作;另一邊是作為教授的科研任務。作為北京市政協常委,劉岩關注教育,關心如何讓舞蹈服務於更多的中小學生。而最重要的是創作的部分,劉岩正在排演的新作品《藍色裙襬》,是2023年中國舞蹈家協會獻給「二十大」的舞劇,目前在全國已經上演了25場,接下來的3月到5月還會在內地的20座城市再上演20場。作為導演,劉岩既忙碌又喜悅。最後,她表示,為了保持舞者的狀態,每天還會游泳一小時。
對劉岩來說,「最亮的燈」無疑是舞蹈,「雖然我受傷,我的身體有一部分是受限制的,但是我沒有放棄對舞蹈的熱愛,所以舞蹈不只一次地點燃我,鼓舞我走到今天這個地方。」
香港國際化氛圍有利舞蹈發展
劉岩與香港淵源頗深,她20歲時的第一個成名作《胭脂扣》便是改編自李碧華的小說,講述上世紀八十年代香港的一段愛情糾葛。因此,劉岩對香港的文學、文化和電影都有特殊的感情。
「因為我是80後,香港對我的成長影響非常之大。我雖然生長在內地,但對香港文化一點都不陌生,甚至是非常熟悉的。香港文化不是內地文化可以代替的,它在我的成長過程中非常地特別。」劉岩在採訪中直言自己對香港的熱愛。
劉岩此次隨「中藝之光」團隊在年初五抵港,她回憶道,自己在受傷前,每年初五都會到香港遊玩購物。劉岩以此次香港之行舉例,在酒店泳池游泳時,她的一邊是一個法國爸爸帶着兒子,另一邊則是在講北京話的中國家庭,這使她感到十分有趣。這一「中西交融」的體驗正印證了香港的國際化及中外交流中心的地位。
劉岩表示,她期待香港和內地之間有更多的舞蹈交流,「香港現代舞,非常具有國際化氣息。另外它的芭蕾舞與內地芭蕾舞團不一樣,它有自己的文化在裏面。」同時,劉岩也認為內地舞蹈有優勢之處,包括中國傳統的優質部分,「舞蹈可以作為一個樞紐,讓我們的文化真正地交融起來,對我們兩地真正地互相接納和更好融合非常有幫助。香港應該和內地構建一個交流的橋樑,相互之間去了解學習。」
三代舞者的傳承
今次「中藝之光」藝術展演除劉岩外,還有首部芭蕾舞國標舞舞劇《海河紅帆》主演張寒蕾和16歲便兩度獲得中國舞協頂尖舞者「希望之星」稱號的李茉晗參演,被稱為「三代舞者,芳華如虹」的亮相。
面對兩位「後起之秀」,劉岩表示,「她們的先天條件都特別好,而舞蹈魅力又各不相同。我作為長輩,非常看好她們。在今後的舞蹈道路上,我覺得不僅她們自己會發光發熱,還會引領很多年輕舞者,引領審美潮流。」
至於如何引領和傳承舞蹈,劉岩表示,在做老師的過程中,她強調舞者不僅是對舞蹈本體的一個模仿,更是去與自己交流,去發現自己的光。她說,每個人的光是不一樣的,尤其是舞蹈藝術,不希望刻板地去要求模仿別人,「頂級的舞蹈藝術家,他們有他們的光彩,而年輕人有年輕人的光彩。」劉岩說,「我們一脈相承的是舞蹈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把中國傳統文化厚植在自己最根基的地方,讓自己的舞蹈肢體煥發自己的光彩,我覺得這是我們應該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