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科學與歷史 是探索也是挑戰

  海漄對科幻的興趣可以回溯至小學時期。第一次在書店看的《海底兩萬里》《珊瑚島上的死光》《美洲來的哥倫布》時,他被深深震撼,後來開始慢慢意識到自己喜歡的是一類被稱作「科幻小說」的故事,到現在則已經「入坑」整整20年。而歷史讀物也是海漄的心頭好,《孔子大歷史》《萬曆十五年》《明朝那些事兒》等耳熟能詳的作品,他讀了一遍又一遍。正是科幻、歷史作品的同時影響,讓海漄嘗試在自己的創作中將它們融合。

  這樣的融合並非沒有爭議。在《走蛟》發生的唐朝背景及人物均為歷史真實存在,但文中提到了如今才有的一些科學術語:元素、物質、電解化合物、萬物總量恒定等等;有讀者覺得有新意,有讀者卻認為不倫不類。「如何在歷史科幻小說中把現代科學概念詮釋出來,這也是我創作時的一個困擾。」海漄解釋,這部小說中兩個核心科幻點一個是蛟,一個是古代版的元素周期表,「文中我並沒有直接從現代搬運過去,而是主人公自己通過研究發明出來的『元』,實際上『元』在我們古代語境中也有萬物起始之初的意思。我想通過這樣的設定,在古人的知識體系裏做一些現代科學的融合。」

  海漄對科幻寫作的探索也並沒有因為這樣的爭議而停下。「無論是帝王將相還是平民百姓,人類個體在歷史中非常渺小,面對歷史的洪流都是無能為力的。我覺得這方面和科幻裏我們面對宇宙的未知、面對科學的世界而產生的種種敬畏,其實相通的。」海漄認為科幻、奇幻、甚至玄幻,它們的界限都不應該涇渭分明,也可以相互融合,前提是都應該懷着科學精神來進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