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追擊/危險樓梯區區有 急需改善防意外
世界各地近年提倡「通用設計」,照顧不同年齡、能力及身體狀況的使用者,香港特區政府於2012年8月推出「人人暢道通行」計劃,積極增設更多無障礙通道設施,方便市民上落公共行人通道。
然而,本港地勢環境複雜,加上許多是老舊小區,一些室外石級樓梯是數十年前的設計,梯級狹窄又陡峭,帶來一定的安全隱患。有專家建議,一些長又斜的樓梯,可按實際環境考慮加設自動扶手電梯或升降機塔,方便市民出行。\大公報記者 黃山、余風、蘇荣(文) 盧剛昌(圖、視頻)
本港眾多住宅小區依山而建,住戶出入需依靠附近的樓梯。大公報記者日前走訪全港各區,發現「危險樓梯」處處。屯門屯興路柏麗廣場旁一條樓梯,因斜向設計,加上梯級只有22厘米闊,一般成年人都無法直落,需「側身」而行,不少市民落樓梯時顯得步步為營。
闊20厘米難容成人腳掌
同樣梯級狹窄的還有銅鑼灣禮賢里往金龍臺的一條有128級的樓梯,每16級為一段,梯級高度有19厘米,但闊度只得20厘米,難以容納成人腳掌,加上坡道整體很斜,容易發生意外。而筲箕灣東大街一條有11級的樓梯更離譜,上址疑因日久失修,梯級邊緣已損毀,原本梯級闊度只有20厘米亦因損毀而剩下17厘米,加上梯級高度有19厘米,市民極易仆倒受傷。
柴灣祥民道張振興伉儷書院旁一條往東區走廊的220級長樓梯,部分梯級闊度只有24厘米,加上梯級未有加上防滑設置,落雨天易生意外。同區的興民邨有多條樓梯通往柴灣道,但礙於舊式設計,樓梯闊度只得104厘米,難以同時容納兩人並排同行,而梯級只有24厘米闊,部分梯級已損毀只剩約19厘米,幸好梯級有防滑設計。
港鐵九龍塘站H出口前往金鐘方向的一條樓梯更只得22.5厘米闊,每級約高17厘米,且樓梯狹窄只能夠兩人通過,如有乘客搬運行李通過,顯得狼狽。
除了面積較小的梯級,還有難以跨過的樓梯。觀塘聯安街一條往功樂道的樓梯共有142級,雖然每約13級會有平地讓行人稍作休息,但每級樓梯高約21厘米,而且某部分梯級更是高低不一,行走非常吃力。
九龍塘窩打老道近添福道的行人天橋,一邊是非常闊大的樓梯級,但往九龍城的另一邊是又小又窄的樓梯,雖然只得31級,但每級樓梯都有21厘米高、25厘米闊,中途更突然出現一條金屬柱,市民出行非常不便。
西區域多利道沙灣消防局附近,有條250級樓梯可通往沙灣徑,大部分梯級闊度只有23厘米,其中更有一級因樹幹阻礙而剩下19厘米;高度則有18厘米,市民落樓梯時要側身和緊握扶手,上樓梯時要把腳抬得更高,險象環生。此外,中環必列者士部分梯級亦高低不一,部分梯級高19厘米、甚至23厘米,行人易失平衡而發生意外。
梯級高度不一 險象環生
此外,各區更出現奇怪樓梯。上水保榮路8號近太平邨平台的一條樓梯,全長30級,因屬扇形設計,每級樓梯是一面較闊一面較窄,其間一名媽媽拖着女兒落樓梯,為防安全,媽媽走較窄的位置,讓女兒走較闊的右邊。
荃灣安育路一條60級樓梯,僅中間路段有一支街燈照明,頭、尾段的梯級因光線不足顯得陰暗,加上梯級邊緣沒有顏色標示,行人晚上路過易失足摔倒。
葵涌石貝街通往石排街公園有一條約123級長的樓梯,雖然每級闊度為合乎標準的30厘米,高度有15厘米,但樓梯依山而建十分陡峭,在最高點向下望甚有恐懼感。
大坑皇龍道旁邊一條約有100級的樓梯能通往銅鑼灣道。樓梯經過長年累月日久失修,有些梯級已有不同程度損毀,梯級高度不一,大部分梯級有17厘米高,但當中亦有部分梯級只得13厘米高。採訪當日,記者目擊有小朋友落樓梯時因梯級高度不一而差點摔倒。同區天后古廟旁的一條旋轉樓梯,雖然只有33級,但由於是旋轉形,故梯級出現「一闊一窄」,最闊一邊有45厘米,最窄只得18厘米。當同時有兩名市民使用樓梯時,其中一方需要使用較窄的一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