碌卡治痛中伏 撤單難過登天

  發卡銀行內部審理爭議交易 苦主受二次傷害憂供死會

  香港趨向無現金化,碌卡支付大額消費成常態,但當遇上交易爭議,碌卡容易Cut單難。以今次痛症中心事件為例,雖已被踢爆以不良手法營銷,又忽然將8家分店關閉,只剩一家分店,觸發大量苦主向信用卡公司(發卡銀行)申請斷供未使用療程的費用,但卻困難重重。不少信用卡公司均以「合約上有你簽名就等於已授權交易,無得反悔」等理由,拒絕取消交易。苦主控訴信用卡條款美其名是保障消費者權益,但實際上設立多重關卡和門檻阻撓取消交易,令苦主「供死會」。

  專題組

  痛症中心涉嫌以不良營銷手法,在高壓情況甚至威逼利誘下,誘使多名苦主買下數萬至十幾萬元的療程,事後發現提供「治療」的人根本是沒有專業執業資格的「治療師」,被指「貨不對辦」,如今分店更由9間大幅減至1間,唯一營業的門市又疑似布下「空城計」,中心未能提供所承諾的服務,基於種種原因,大部分苦主向信用卡公司提出啟動「爭議交易及退款保障」程序。

  然而,與信用卡公司的角力戰同樣磨人,對苦主造成二次傷害。李先生去年11月被痛症中心廣告誤導,碌卡7萬多元買療程。事後李先生收到賬單,才赫然發現收款人為一間名稱以英文字H為首的支付平台而非痛症中心。

  原來該中心未有商業登記,又不想用母公司名義收款以免被追查,故安排H平台代痛症中心收款。李先生質疑這種收款方式未獲其同意,屬未授權交易,加上中心的服務貨不對辦,由無註冊物理治療師提供服務,遂向信用卡公司提出爭議交易,惟申訴過程荊棘滿途。

  目前的「爭議交易及退款保障」(Chargeback)機制是由國際信用卡組織如VISA及MasterCard所制訂,容許在特定情況下(如貨不對辦、未授權交易等)將有關交易撤銷並退回有爭議的款項給持卡人,惟整個原審過程沒有獨立機構參與,全由獲授權發卡的銀行作內部審理,存在身份及利益衝突,令持卡人處於下風。

  支付方法留白 問題合約照收數

  「以為提交完申訴文件,對方就會展開調查,誰知職員多番來電,聲稱申訴的理由勝算不高,提議我照上去痛症中心做治療,看看貨不對辦問題有無改善,卡公司(發卡銀行)根本係推搪。」李先生三番四次向銀行職員重申理據,對方還是「維持原判」,更稱由商戶提交的合約顯示療程支付方法一欄寫上H平台,下款又有李先生的簽名,等同已獲李先生授權,不是未授權交易。

  李先生聽罷只覺啼笑皆非:「我簽約時,支付方法一欄根本是留白,明顯是職員事後補寫H平台,隨意篡改資料都叫合約?直頭是虛假文書,但卡公司竟然承認這類合約的合法性。」

  李先生不服,於是邀請信用卡審計專家向卡公司據理力爭,才勉為其難迫使對方同意以「無授權網上交易」為由替李先生作出申訴,「至今仍未進入正式審理階段,但單是啟動退款機制的理由都跟卡公司周旋兩個月,難以想像往後階段還有幾多難題要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