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國寶彩陶瓶 回溯東西初識

  黃河流域主要的新石器時代文化是以彩陶為特徵的,絢麗精美的甘肅遠古彩陶,是黃河文明序章中最輝煌的部分。出土於甘肅大地灣的人頭形器口彩陶瓶,是甘肅省博物館的鎮館之寶之一,它不僅是一件兼具實用性和藝術性的古代藝術品,還被視為早期的「黃河母親」形象。人頭形器口彩陶瓶為何有較高的歷史地位?由「彩陶之路」開啟的早期東西方交流,為如今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和地區的交流帶來什麼啟示?甘肅省博物館研究部主任、研究員李永平對此給出了解讀。

  文:小凡綜合中新社報道 圖:中新社、甘肅省博物館

  人頭形器口彩陶瓶是中國史前藝術中,有廣泛影響力和知曉度的一件文物。它出土於1973年的甘肅省天水市秦安縣邵店村大地灣,屬細泥紅陶,高31.8厘米,口徑4.5厘米,底徑6.8厘米,是齊額短髮的女性形象。 它還有一段有趣味的收藏故事,1973年,甘肅省博物館工作人員在邵店村發現了它,用兩個臉盆,換來了這件聞名遐邇的藝術品,因此有人稱之為「兩個臉盆換來的國寶」。

  這件彩陶瓶的器形為兩頭尖的長圓柱體,下部略內收,腹部隆起,雙耳已殘。它的鼻、眼均雕成空洞,口微張。兩耳各有一小穿孔,應是用來懸掛類似耳環的裝飾品,說明當時的女性已經有了美的概念與追求。其頭頂以圓孔做器口,腹以上施淺淡紅色陶衣,像穿了一件美麗的花衣裳。 瓶身圖案由弧線三角紋和斜線組成的二方連續圖案構成。也有學者認為,這是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的花瓣紋和半坡文化的魚紋,變相融合到一起的圖案,有一種抽象美和神秘感,是一件兼具實用性和藝術性的史前藝術品。

  折射「黃河母親」形象

  人頭形器口彩陶瓶頭部上方有一個洞,用來裝和取某種物品,李永平推測,這很可能是早期社會的農作物。中華文明是農業文明,從事農業生產需要人,所以彩陶瓶的腹部凸起,像懷孕女子的孕肚,代表古人的生殖崇拜,表達人類社會對生命延續的一種期盼。

  「彩陶瓶集『美貌與才華』於一身,面部顯得靜謐、安詳,流露出一種獨具東方審美的氣質,是5,000多年前的『短髮女神』,也可視為早期的『黃河母親』形象。一直到現在,它都是甘肅的一個符號,一張文化名片。2013年,它被國家列入第三批禁止出境文物名單。 」李永平說。

  人頭形器口彩陶瓶大約產生於距今5,500—6,000年前,屬於仰韶文化中晚期。其形狀與仰韶文化尖底瓶的器口有承繼關係,平底的彩陶瓶也成為仰韶文化中後期的一種器形。它是新石器時代一件標誌性器物,有承前啟後的作用。 李永平表示,這一時期中國正處於母系氏族社會階段,社會生產主要靠女性採集為主。以這件文物為代表的大地灣文化彩陶,也對人們了解早期社會的生產生活狀況起到了重要作用,有重要學術價值。

  李永平介紹,大地灣文化彩陶不僅是迄今所知中國最早的彩陶,而且與世界上最早出現彩陶的兩河流域的哈蘇納文化的年代大致相當,也是世界上最早含有彩陶的遠古文化之一,表明中國彩陶產生的時間並不晚於兩河流域,甘肅彩陶並非西方傳入,從這個意義上講,甘肅可以稱作彩陶的故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