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家河南」文獅子 舞出非遺好年味

◆每逢過年,「槐店文獅子」舞不但在沈丘槐店東城社區一帶出現,並且還環城踩街演出,成為當地不可或缺的民俗活動。圖為周口沈丘文獅子舞表演。 香港文匯報河南傳真
◆每逢過年,「槐店文獅子」舞不但在沈丘槐店東城社區一帶出現,並且還環城踩街演出,成為當地不可或缺的民俗活動。圖為周口沈丘文獅子舞表演。 香港文匯報河南傳真

  傳統民俗文化盛宴 為新春佳節添彩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劉蕊,特約通訊員 謝辛凌、肖飛 河南報道)龍騰春意,「年味」非遺,「老家河南」最中國!在龍年春節假期期間,中原大地年味濃濃,遊人在非遺民俗表演中品味文化大餐。據「河南發布」消息,春節假期前四天,河南全省累計接待遊客2,970.4萬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長46.0%,比2019年同期增長49.7%;旅遊收入177.5億元人民幣,比去年同期增長71.9%,比2019年同期增長63.9%。

  「咚鏘咚鏘咚咚鏘……咔嚓咔嚓咔嚓嚓……」,鼓聲激越,鑼聲清脆,激盪人心。河南周口市沈丘縣中華民族共同體主題文化公園,張燈結綵。人頭攢動,鑼鼓喧天,喜氣洋洋,熱鬧非凡,場面壯觀。由沈丘縣回族文獅子文化協會組織的一場熱鬧歡暢的非遺「槐店文獅子」精彩表演為新春佳節增添了濃郁的歡樂氣氛。

  「母獅」生「小獅」 老少齊上陣

  活動現場,伴隨着陣陣鑼鼓聲,活靈活現的「文獅子」昂首闊步而來,時而跳躍、時而翻滾、時而嬉戲,動作神態惟妙惟肖;隨着音樂鼓點的快、慢、輕、重,「獨角虎」、麒麟,忽而翹首仰視,忽而回首匍匐,千姿百態,妙趣橫生,博得現場一片喝彩。 據悉,這支「文獅子舞」表演隊由二十餘人組成,年齡最大者55歲,最小者8歲。當日,表演者由東關社區文獅子舞教練馬新建負責召集演員巡迴演出。

  「『母獅子』生『小獅子』,是文獅子舞的壓軸戲。」河南省級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馬新建說,在這一環節中,圓籠繡象徵鳥的卵蛋。獅子圍圓籠繡而舞,聞嗅、吻啃,然後吞籠繡入肚、受孕。經過懷胎、分娩,小獅子緩緩生了出來,贏得現場觀眾們一片叫好。

  融圖騰藝術 三獸共演繹

  「文獅子舞」距今已有780餘年的歷史。史料記載,公元1229年,蒙古軍強徵波斯人及中亞人攻打金國。一名叫海鼻耳的波斯人被徵從軍,跟隨蒙軍將領來到沈丘槐店,後傳教布道。為了感化元統治者少暴政、多仁政,海鼻耳沿承西域胡獅舞技,吸納中原古圖騰文化,編創了一套文獅子舞。融入中原圖騰藝術獨角虎、麒麟,形成了目前三獸共演的文獅子舞。 前述表演中的「吞卵孕獅」,即吸納中原圖騰文化中「吞玄鳥而生契」之傳說。相傳簡狄在吞下玄鳥卵後,孕育生下商的祖先契,商由此而行圖騰玄鳥。

  2008年,「文獅子舞」被批准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現有省級傳承人2人,市級8人,縣級2人。每逢過年、中秋節、開齋節,「槐店文獅子」舞不但在沈丘槐店東城社區一帶出現,並且還環城踩街演出,成為當地不可或缺的民俗活動。

  「文獅子」顧名思義就是雌獅子。一般由兩個人合作表演,一人舞頭,一人舞尾,兩人配合默契,通過躥、蹦、跳、滾、聞、啃等嫻熟動作,展現舞獅技藝的精髓。「這是老一輩傳下來的技藝,我們要一代一代把它傳承下來,發揚光大,讓更多的人們了解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30歲的「獅子頭」馬義臣這樣說。

  提醒小一輩 勿忘故鄉情

  「文獅子舞表演開始了!」鏗鏘有力的鑼鼓聲中,「獨角虎」「麒麟」「母獅子」一一上場。尤其是「母獅子」在一顰一蹙、一動一靜、或騰挪或跳躍間,充分展現了傳統民俗文化的魅力,讓老百姓切實體驗了一場年味十足的民俗文化盛宴,贏得圍觀群眾陣陣喝彩。作為當地有名的國家級非遺表演藝術,「槐店文獅子」既是新春佳節不可或缺的助興舞蹈,也是當地人們翹首以盼的「年味大賞」。「每年回來最期待的就是文獅子表演。」從廣州開車趕回老家的張女士一家四口早早就來到文化公園看表演,「一年的時間,也就春節能夠帶孩子回家感受下老家的氛圍,讓孩子們了解河南文化,了解老家文化。」

  「在我們東關社區,不管是老人、婦女,還是十七八的半大孩子,隨便找出一個人來,都能舞上那麼幾圈。人數最多時,40多人參加,那陣勢別提多壯觀了。」說起最鍾愛的「文獅子舞」表演,扮演「獅子尾」的非遺傳承人李順心頗為自豪。

  「現在孩子還小,等長大一點也要讓他學習舞文獅子。」張女士期盼着說道,「孩子在廣州出生學習生活,但是我們不希望他忘記自己的老家是哪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