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評】龍年迎龍B 需推動正確生育觀


  昨日正月初五開市迎財神,碰巧亦是西方情人節。情人節是充滿愛與浪漫的日子,夫妻之間會趁着節日向另一半表達愛意,年輕人更加有機會由愛情變親情。入境處數據顯示,本港昨日共有180對情侶甜甜蜜蜜步入婚姻殿堂,揭開人生新一頁,迎接美好幸福的未來。華人社會對生肖龍有特殊的偏愛,今年更是六十年一遇具吉兆的「青龍年」,是造人生龍B的好時機。

  然而,香港生育率於過去三十年持續下跌,迄今已是全球最低毋庸贅言。單靠一時的節慶和龍年效應,無法扭轉此一趨勢。當局雖已一改過去不干預的錯誤觀念,於財政預算案提出提高子女免稅額,惟力度只聊勝於無,未能觸及問題核心癥結,而且掉轉頭仍然沿用過往大量輸入外勞(或人才及其相關子女)作為填補人口不足的辦法,其真實想法令人感到困惑。

  年輕人不願生育,寧願與貓狗作伴,原因錯綜複雜,既有百物騰貴、養育子女衣食住行所費不菲的原因,亦有工作繁忙、育兒時間和資源欠奉等因素。過往的分析主要集中於住屋和津貼等經濟因素,然而日本和新加坡等地的經驗一再顯示,單靠經濟誘因刺激生育的成效有限。放眼全球,年輕人不願生育,文化因素可能佔了相當大的比重。

  譬如社會上曾十分流行的一種說法,指養一個子女需要數百萬元,一些媒體更加為了流量煞有介事地列出計算公式。可是,人類生兒育女從來不是這樣思考,除了生在富豪家庭,沒有哪一對年輕夫婦能儲足這麼大筆金額才生兒育女。反而,生兒育女往往伴隨夫婦自身的成長,是人生努力賺錢、奮發向上的動力。同樣,「養兒防老」的觀念影響了無數代人。可見,生育率未必與經濟有關,而是與社會整體、人文環境和觀念有關。

  因此,政府要鼓勵生育,一方面要推動年輕一代形成生兒育女的正面觀念,例如宣揚天倫之樂和困難時親情的重要;另一方面,要在社會上營造有利形成生育正面觀的客觀環境,例如標準工時和家庭友善政策。而在制訂政策時尤其要注意,倘若一味仿效西方價值觀,有可能對華人家庭觀產生難以逆轉的破壞,例如個別徵費沒有考慮養育兒女時的日常情況,是西式簡約家庭生活模式的延伸,不利催谷生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