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故宮多感官呈現名畫

  圖:文森·梵高《長草地與蝴蝶》互動媒體裝置,打造沉浸式觀賞空間。
  圖:文森·梵高《長草地與蝴蝶》互動媒體裝置,打造沉浸式觀賞空間。

  由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與英國國家美術館合辦的「從波提切利到梵高:英國國家美術館珍藏展」去年11月在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開幕之後,吸引了大量觀眾入場參觀。為了豐富觀眾觀展體驗,主辦方通過科技手法,以多感官方式探索藝術作品。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副研究員、展覽策展人楊悅庭日前接受媒體訪問,談論在策展方面藝術與科技的融合,以及如何通過一些寓教於樂的方式,吸引年輕觀眾。/大公報記者 劉毅(文、圖)

  「從波提切利到梵高:英國國家美術館珍藏展」在來到香港之前,曾於上海展出,當時主打沉浸式的感受空間。楊悅庭形容策展時,更多地從觀眾角度出發,展示藝術與科技相互作用下,凸顯西方藝術的多元化特徵,讓觀眾逛展後留下深刻的觀賞印象。

  借助科技 揭秘西方美術

  今次香港站的一大特色,是在展廳最後一部分的教育空間打造「探索名畫的秘密」。何謂秘密?該空間主要展示英國國家美術館如何通過科學與修復研究,利用科技的手法對名畫進行技術分析,以顏料分析、X射線熒光光譜分析等技術,窺探隱藏在畫布下的層層秘密。

  以往的藝術展,策展手法多聚焦在畫作特色及作者生平,而今次的藝術展則着重在「顏料的解讀」,「我們希望觀眾能深入了解藝術與科技之間的黏連。」楊悅庭表示:「通過這樣的展示手法,可以加深觀眾對西方美術的進一步認識,譬如通過技術分析藝術家所用顏料及其所來自地域,不僅能夠了解藝術家的創作特點,也能從顏料產地不只是局限在西方國家這一特色,從全球角度審視西方藝術發展。」

  比如今次展出湯瑪斯·羅蘭士作品《查理斯·威廉·蘭姆頓肖像(紅衣男孩)》,通過科技手段,今人可以知曉早於九世紀起,人工已經可以生產朱紅(硫化汞),其礦物成分大受當時羅馬人的喜愛。且之前傳言畫中人是身穿黃衣,而經過分析發現畫中男孩所穿衣服的橫切面中,可以看到朱紅、紅赭石和多種深淺不一的色潑紅顏料,畫中人是紅衣男孩無疑。

  展廳現場除了畫作的介紹和解讀,還有一些「歷險旅程」的指示路線牌,這是專為兒童及學生而設置的互動體驗,內容包括「尋寶遊戲」「猜謎遊戲」等,引領他們去發現名畫的細節,寓教於樂。楊悅庭闡釋道:「為了吸引一家大小,展廳特別增加了這一空間體驗,家長可以跟小朋友一起探究畫作特色。我們還特別參考兒童文學讀物等,以小朋友喜愛的認知方式設置觀賞畫作路線。」

  寓教於樂 互動空間「撲蝶」

  楊悅庭還以她曾經看過的一部電影作為靈感來源,打造展廳《長草地與蝴蝶》互動媒體裝置,當觀眾移步這一沉浸式互動空間中,「蝴蝶」彷彿伴隨觀眾的腳步而在草叢中飛舞,大公報記者在現場看到有不少小朋友經過該空間時,撲那些飛舞的「蝴蝶」。楊悅庭表示,「觀眾可以在此打卡,但它不僅僅是一個打卡位,而是呼應整個展覽的一個主題概念設計。」

  訪問結束後,香港真光中學的17名學生到場參觀。楊悅庭為學生擔當導賞工作,剖析部分名畫之藝術價值,以及相關藝術家的創作歷程。現場一眾學生秩序井然,聽得認真,更不時做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