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事論事/走香港特色之路 開香港金融新篇章\黃海琴、陳宋恩

  鑒於近兩年香港股市的表現,近期出現了一些對香港金融市場前景持悲觀態度的聲音。筆者要提醒的是,香港是一個國際金融中心,除了傳統的股權證券市場外,還有各類期權、期貨和衍生品市場。因此,金融機構投資策略多種多樣,投資盈利方式多樣化,各種樂觀或悲觀的觀點就會呈現在公眾面前,以影響市場預期,以達到特定的投資盈利目標。我們一方面要知道市場上正在推廣什麼樣的預測,我們還需要知道這些預測是否合理或者什麼才是合理的判斷。

  背靠大船與大船同行

  經濟持續發展必須要有穩定的政治及政策環境。過去五年香港經濟及民生經歷新冠疫情及社會動盪等挑戰,走出疫情後,社會重新起步又面對過往兩年利率持續走高的壓力,但在這樣的背景下,香港失業率從2021年高點的7.2%下降至去年12月的2.9%,接近1998年以來的低水平,這是社會穩定及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因果關係結果。我們可以說,從經濟角度來看,香港已接近充分就業。香港經濟增長由去年第一季度的2.9%改善至第四季度的4.3%。

  香港經濟與香港金融市場有豐富應對外部環境變化的經驗。香港經歷1998年亞洲金融風暴及房地產泡沫爆破、2001年互聯網泡沫爆破、2007年環球金融危機、2011年歐洲主權債務危機、2018年中美貿易戰爆發、2020年全球新冠疫情爆發,以及近年俄烏衝突導致的糧食及能源危機引發的高通脹及高利率環境。過往每個挑戰都是對香港經濟及金融市場的真實壓力測試。每次考驗都一方面反映香港當時的短板,但另一方面也推動香港金融市場持續提升自身競爭力及風險管理能力,才能一次又一次好好應對外部環境變化的考驗。每次香港面對新的挑戰時,總會有對香港悲觀的觀點湧現。

  環球經濟面對「黑天鵝」和「灰犀牛」風險不斷,社會更需要凝聚團結力量應對,不能給過於悲觀的情緒所引導,團結拚搏是獅子山下香港人過去20多年克服重重困難的出路。

  在驚濤駭浪的年代,香港經濟及金融市場作為一個易受外部環境影響的金融體,更需要背靠大船與大船同行。我國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是香港必然依靠的大船。雖然有些言論以中國風險影響香港前景為理由,試圖動搖民眾信心,我們必需認清事實。香港曾經歷的外部衝擊都是在國家支持下才安然渡過。

  不要懷着舊思維,要敢於擁抱新發展趨勢。我國經濟轉型,經濟朝着中國特色的現代化發展。金融強國和科技強國是必然的國家發展成果目標,這兩點也是當前世界強國具備的特徵。香港金融業支持國家科技發展、綠色經濟發展、兩地科技融合等是當前中央和香港特區政府大力推動的發展方向。香港是國際金融中心,國家的持續支持是肯定的,但跨國競爭對手的針對也是必然的。打鐵還需自身硬,香港金融同業的自我提質保持競爭力是必需的。

  股市拓展成長空間巨大

  恒生指數結構在變,成份股數量大幅增加後,代表也不一樣。恒生指數成份股從最初三十多隻,上升至今天的八十多隻,指數公司的目標是擴展至一百隻。從統計學角度看,過去幾年成份股增加的多,退出的少,這很自然帶來平均被下拉現象。每個指數的建立都有其背景意義,但成份股量的增加,就易帶來質的變化。當前不少投資營銷工作都會用基準指數的歷史趨勢變化來參考,但是當前的恒生指數與五年、十年或二十年前的同一個名稱指數是否有可比性需小心運用。

  筆者想提醒大家不能只看或者只是關心香港金融市場的發展,香港是國際金融中心,也是整個中國金融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香港金融市場最終將受益於我國整體金融市場的發展增長。據香港證監會資料顯示,截至2023年末,滬深港股市總市值達14.8萬億美元,是日本股市的2.4倍、泛歐交易所股市的2.1倍、倫敦股市的4.3倍、印度股市的3.4倍。然而,滬深港股市總市值相當於美國紐交所和納斯達克股市總市值的三成。我們的股市還有很大的拓展和成長的空間。在新的一年裏,香港定會飛得更高,行得更遠。

  香港中資證券業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