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聞港食/盆蒸松子雞\蕭欣浩

  新年一到,盆菜紛紛宣傳上市,自己多少受廣告影響,左看右看,想要選購一家。常與學生談起飲食,其中一人說,喜歡沙田某酒店中菜,總嚷着要帶大家去一試。剛巧該酒店有售盆菜,自己上網預訂,學生親自取貨,寒冬在校,圍吃盆菜,不失為共吃相聚的美事。

  談到盆菜,想起到訪小學,作中華飲食文化講座。對答之間,問及小學生最愛的盆菜食材,最多人提到的是鮑魚,然後是花膠、冬菇,有點出乎自己意料。本以為學生會說:「熟蝦、腩肉、豬皮、魷魚。」以前的主角,現在都變成學生零星的選項,只能說年代已經不同了。

  盆菜一來,臘腸膶腸鋪面,亮眼味美。別盒另附油雞,以前盆菜不缺,現已不作定例。油雞放盆,不獨鋪排,也會烹煮,如元代《事林廣記別集》所記的「三伏凍」,就是盆煮雞、豬成肉凍,說:「雞同豬蹄肉,以淡醋煮熟。錫盆盛蓋了,上安木炭。以冰水澆淋自凍。或用新汲水澆淋亦可。」豬皮取膠,以醋調味,凍水澆炭,微溫慢煮,自成肉凍。現代要控溫、計時、冷凍都不困難,只是廚師肯不肯花時間和功夫,慢煮肉酥。古代用器不及現代,但取材、步驟一絲不苟,能以有限變出無限,不得不佩服古人的煮食智慧。

  清代《清稗類鈔》有一「松子雞」,為盆蒸熱菜,做法講究,詳文如下:「嫩雞連皮切薄方塊,加蝦仁、火腿屑、松子仁屑三味,及雞蛋白,拌和打爛,使作球形,黏於雞塊。盛於瓷盆,蒸熟。另用雞湯熬滾,入蒸熟之雞塊於中,略沸,即取出,曰『松子雞』。」蝦仁混蛋白打爛,就是現在的蝦膠,再拌入乾火腿屑、松子仁屑,再黏於雞肉上蒸熟。再以雞湯略煮,濕潤入味。味道如何,需找天購料試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