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玉言/團聚之年\小 杳

  圖:春節的春田花海。\作者供圖
  圖:春節的春田花海。\作者供圖

  春節期間,人們不遠千里萬里的奔波,不惜身體疲累資金花銷的奔赴,不捨晝夜時長的勞頓,就是為了一個家人圍坐一起的團聚。

  團聚,簡簡單單兩個字,涵蓋了過年的最大意義。

  兒時,父母長輩健在,兒女承歡身邊,親人天天在一起,過年對於小孩子就是吃好喝好玩好。那時我們不懂父母的鄉愁,他們因戍邊遠離故鄉,遠離老母鄉情,每一個過年對於他們其實是不圓滿的。我直到長大成人,才懂得他們過年的這份特別鄉愁。

  那時,每到年前,外婆舅公就會從老家寄來不少吃食,年糕、香糕、梅乾菜,還有做甜酒釀的酒麯。年糕很重壓分量,特別費郵資。但外婆舅公從來不惜費用年年寄。南方人,沒有年糕怎麼算過年呢?上海的姑姑還會給我們寄大白兔奶糖、精美的年曆卡。我們家的「年味兒」雖有因地制宜的當地特色,比如油炸的麵食,南方味道也佔了相當比重,炒年糕、蝦油雞、梅菜蒸肉、酒釀丸子。周邊的許多家庭也差不多如此,比如胡叔家的川味臘腸。來自天南地北的軍人家庭,大抵如此。

  這些東西,對於我們無非是好吃的之一;對於父母,應是五味俱全的鄉愁吧。有趣的是,後來我們長大成人,無論到哪裏,對於老家的味道卻有一種天然的親近感。並且年紀越大,味蕾對故園味道的敏銳越「刁鑽」,依戀越「返祖」。莫非舌尖上的鄉愁會通過基因遺傳嗎?

  經歷了太多不可抗的相隔,太多的不確定性,人們對於團圓產生了強烈的執念,期盼團聚,珍惜團聚,留戀團聚。

  然而,團聚總是受制於許多條件,路途太遙遠,假期太短暫,人潮太擠……若人在國外,國際航班太少、票價太貴且一票難求……小寶回來不過短短一周,趕上南方雨雪交加,車流人潮淤積,行程受阻。外婆心疼外孫,只好取消南行。因此,這個龍年的團圓,只能算是一個小團圓。類似這樣一些因素,團圓便更加難得,令人不由得且團圓且珍惜。年三十跟母親視頻電話,聽到母親的聲音,我不禁淚水盈盈,不敢看母親。

  二十多年前,我曾寫過一篇有關春節團圓的文章,發表在報章上,不久還被《作家文摘》轉載。我的同事在報亭買報紙看到後轉告我,說她看到淚流滿面。那是我們家族最齊全的一次過年,九旬外婆還在世,也是父親此生最後一個春節,四代同堂。後來又一輪的四代,一大家子同堂團圓的日子卻沒辦法成行。我們只有以一次次的小團聚,聊解母親的孤單。再下一代,枝葉散布國內外,大團圓或許更加珍稀。

  然而,無論大團圓還是小團圓,只要是團圓,家人坐在一起,互相看着彼此,無疑是一家人最好最有效的治癒,無疑是人生最大的福分。

  年三十從早晨開始忙着發送回覆拜年問候短訊,家人圍坐吃團圓飯,天南海北的親友寄來的年貨,湊成一桌。嶺南的盆菜,東海的黃魚,西北的羊肉,東北的粘豆包……春晚不知演了些啥,作為背景音襯托氣氛還是很不錯的。年初一早起包餃子,在餡料裏放了顆桂圓肉,包了三隻含桂圓的餃子。搛起第一個餃子,第一口就吃出了桂圓。一春元始,貴氣圓滿一一至。這餃子吃得lucky。

  晚上到梅蘭芳大劇院看京劇《龍鳳呈祥》。大廳布置紅紅火火,京繡的龍圖福紋,百鳥朝鳳,華麗精美。鑼鼓響起,名段詳熟,是老北京的「年味兒」。這種「國風」元素的年,小寶從未體驗過,很是喜歡。

  然後又是國外,又是嶺南。隔着屏幕互相感受東南亞的陽光薰風,嶺南的花香鳥語,匆匆相聚,匆匆別離,之後又是長長的惦記,長長的期盼。

  嶺南午後溫熱的煦陽中,走在花田間,投餵羊駝、小鹿、小兔子。看着小動物們嘎吱嘎吱大口吃白菜、吃胡蘿蔔、吃青草,居然超級解壓,居然也是一道治癒系,不知不覺曬得滿頭大汗。母親在家門口拍照發過來,背景是小橋流水;小寶從異國拍照發來,短褲短衫,背景是東南亞的陽光鴿子。天各一方的親人們分享着此時此刻,此情此景。

  過往承載一代又一代人的春節團聚,留存在我們的記憶裏,我們總是覺得留得還不夠。如今,我們可以用更多的方式記載下來,漫漫親情友愛,漫漫感念留戀,還可以抒發在文字裏,留在「大公園」,在我們還沉浸在過年氣氛時,記錄下這個溫潤的團圓年。

  有此團圓,萬事皆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