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年話龍❸/湛江非遺人龍舞 東方一絕

  圖:在湛江東海島東山圩,每次村裏表演人龍舞,都會吸引大批村民和遊客前來觀賞。\受訪者供圖
  圖:在湛江東海島東山圩,每次村裏表演人龍舞,都會吸引大批村民和遊客前來觀賞。\受訪者供圖

  每一位參加湛江人龍舞的成員,都一定記得這個微妙的轉變過程:上一秒還和父親玩着「騎膊馬」的遊戲,下一刻就後仰成為「龍身」的組成部分,仰望蒼穹,身隨鑼鼓聲擺動,舞出驕龍英姿;發育時期暫別表演,再次上場已是頂天立地的男子漢,化身成為穩如磐石的「龍樁」,扛着孩童組成的「龍身」踏出穩健步伐,將「龍的傳人」的團結奮進和積極向上的精神表露無遺。400多年斗轉星移,湛江人龍舞依然歷久不衰,被譽為「東方一絕」。

  「人龍舞像是刻在東海島人的DNA中,成員大多是當地村民,平日打工,周末訓練,孩子們也有自己的學習生活,但一旦召集起來,就可以舞出氣吞山河的氣勢。」湛江人龍舞的市級非遺傳承人、湛江人龍舞藝術團團長王宏偉如是說。\大公報記者黃寶儀

  「龍的傳人」愛舞龍。湛江人龍舞是一種古老的舞蹈,起源於明末清初。祖祖輩輩生活在東海島東山圩的老人依稀記得小時候聽過的故事:明末一將領率其餘部南撤,走到東海島東山鎮正逢八月十五,當地鄉紳為了讓士兵過好中秋節,就把流傳於孩子中間的一種雜耍組織起來進行表演,營造節日氣氛,沒想到大獲好評。從此,人龍舞有了雛形。

  人龍舞盛行於清乾隆、嘉慶年間。清雍正十年,雷州守備師移駐東山圩,改名為東山水師營,有官兵253人,並在東山圩設有武秀才考場,考試一般設在八月十五。自此,東山圩得以迅速發展。當時,東山圩上、下街各有一支人龍舞隊伍,於是,人們白天看武試,晚上看「人龍舞」,兩支人龍舞的隊伍相互也展開技藝比賽。一時間,東山圩熱鬧非凡。如此年復一年,約定俗成,人龍舞一直舞到今天。

  力大無窮 龍頭身扛3個娃

  有別於其他地方的舞龍,人龍舞之所以被稱為「人龍」,在於其表演方式,完全是由數十個大人肩扛小孩平躺的身體組合接連而成龍形,「更加考驗表演者的體力和耐力,特別是龍頭和龍尾。」王宏偉告訴記者,龍頭由一個壯漢身扛3個小孩而成,其中3個小孩分別代表着龍舌、龍角、龍身,總重量約250斤,非常考驗壯漢的承受能力;龍尾則由一個壯漢扛着一個小孩組成,因為龍尾有很多擺動的姿勢,因此壯漢馬步一定要穩,而小孩則要有靈活有力的腰腹,否則很容易受傷。

  隨着年齡增長,表演者在「人龍」中所扮演的角色也在轉變,是人龍舞又一特別之處。孩童時,是被人背負的龍舌、龍角、龍尾,青壯年,是肩負他人的龍樁、龍頭,從被人托舉到托舉他人,恰似人的成長和傳承。一段人龍舞生涯,成就了人生的昇華和蝶變。

  民俗瑰寶 村民從小舞到大

  王宏偉記得自己第一次表演是在春節,「那是正月初九,人還在床上睡覺,就被二叔從被窩拉到了湛江體育中心。」第一次上陣的王宏偉毫不怯場,「小孩子都有過『騎膊馬』的經歷,參加人龍舞對孩子來說跟玩沒什麼區別,加上從小看着家人表演,動作都大概了解。」從龍頭開始,再依次到龍身、龍樁、龍珠,王宏偉演遍了「人龍」每一個角色,一步一腳印傳承着人龍舞文化。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每逢春節、元宵、中秋佳節和一些重大喜慶節日,東山圩村必連舞幾個晚上「人龍」。在王宏偉的記憶中,當時上下兩街戶戶張燈結綵,家家傾巢而出,人流如潮,熱鬧非凡。「那時還流行鬥龍,就是比長度,因此20歲的小伙子還會把經過的小孩扛起來就加入舞龍隊伍中,『搶小孩』成了村民們最啼笑皆非的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