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西走廊/廿四小時燃燈的圖書館\海 龍

  紐約哥倫比亞大學有三十多個圖書館,其中最有名的是巴特勒圖書館。這座圖書館由一九○二年接任的校長巴特勒發起建造,是哥倫比亞大學圖書館系統中最大的單體圖書館,也是學校規模最大的建築物之一。

  巴特勒圖書館宏偉壯觀。初進校園南望,就可以看到這棟宏偉的建築,它幾乎橫跨了整個校園,可謂一個實實在在的精神支柱所在。學校其他圖書館都有作息限制,唯巴特勒圖書館主體閱覽室二十四小時開放,一年中除了法定節假日外差不多開門三百六十天,它像一座不熄的長明燈,使人振奮。

  宏觀地看,巴特勒整座樓就是一個大閱覽室。這裏面還有一些寶藏和館中館,包含珍本善本書和手稿庫,裏面存有各種罕見版本的古書、奇書和名人手稿。比如說,跟中國近代史有關的顧維鈞秘件、張學良日記和信函、宋氏家族書信、乃至於陳公博一生私件和很多秘密文獻的原件都存在這裏,它們都是世上僅有獨一份的。除了閱覽室,這裏還有十多層的恆溫恆濕和妥善保存的書庫;幾百萬本書,師生們需要隨時唾手可取。除了藏書量大,館內還有各種小型空間,供二人或小組討論或寫作之用。六樓的閱覽室存有很多古董書,有不少中世紀和莎士比亞時代的真正羊皮紙封面的巨冊,開本像是報紙般大,看一下出版年,是一四○○到一五○○年間的。那些書屬於典型的善本書應該放在玻璃櫃裏面了,可是它們就被普通陳列着,讓人隨意瞻仰翻動和欣賞─那時候歐洲造紙和印刷業大約剛開始興起不久,這些古書紙面很厚很有質感。所幸那時化學技術不發達,古人只能用最有機方法造紙,所以這些古紙今天摸起來雖有點糙但經歷幾世紀歲月的愛撫,仍然柔韌紙色如玉,古印刷機字母字模居然看起來也是嶄新。

  這座圖書館的特色是廿四小時閱覽室。它的閱覽室天庭足有數層樓高,常年燈火燦爛召喚着學生學者們。天花板這樣高讓人看來的確有點奢侈甚至浪費,因為按照現代人實惠的設計,這樣廣闊的空間大可以再造三到四層樓,裏面該能加坐多少學生。這樣「浪費」着有點太不現實啦─可是當年的設計師們不這樣想,今天來訪大部分觀者也不這樣想。據圖書館人說,這是哥大的臉面和它的名片,要的就是這種奢華亮麗和不惜工本,要的就是讓人眼前一亮。

  三十年前讀書時我受益於斯地久矣。特別是美國逢年過節的日子,所有圖書館和公共空間都關門,洋節跟我們大多無關;這空曠的日子,有巴特勒的閱覽室,在紐約的我不孤獨。在此教書後,我仍然時常光顧它憶苦思甜。這裏學生有個傳統,夜裏兩三點就寢是家常便飯,晚上十一點正常睡覺者在班上幾乎都不好意思承認。學生大考季我有時去瀏覽一圈,看到那裏到處是苦讀的人;有晚來者在那兒找不到位就乾脆席地而坐。更有連鋪蓋大衣都拿到那裏連續打通宵者。

  美國式培養小學中學玩,但到了大學還真拚命。我們親見一代一代懵懵懂懂的毛頭孩子從這裏走進走出,成了社會棟樑。這廿四小時閱覽室的功勞是不應該被忘記的。據統計,哥大有諾貝爾獎得主一百零一人,相信其中不少人是應該感懷這裏不夜的閱覽室的。

  哥大的校訓是「In thy light shall we see light」,直譯就是「用你的光,我們可以尋找更多的光明」─這是多麼富有寓意又真實的寫照。這裏,照亮長夜圖書館的光就像輝映我們前行的火炬或不熄的燃燈,引領學子們去找更多更亮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