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塑」帶來的思考

  劉仲恒 放射科專科醫生、團結香港基金顧問

  我們經常在電視上看到,食肆和酒店很快不再為顧客提供即棄塑膠產品的廣告。不錯,一次性使用的塑膠產品輕便又好用,我們這兩三代人早已用「上癮」了。在全世界,每分鐘賣出100萬個膠樽,每年全球使用的膠袋居然多達5兆個。全球生產的塑膠總和,有一半是一次性使用,即是用完即棄,用完馬上成為垃圾。大家想想,地球還能承受多久呢?我們認真地問過自己這個問題嗎?

  在上世紀70年代前,全球生產的塑料產品不太多,因此塑料廢物仍然不難管理。筆者聽老人家講過,在昔日的香港,曬乾後的鹹水草非常普遍。鹹水草柔韌有力,不容易移位。那年頭在街市買菜,只是用鹹水草把菜一綑起來就可以了,沒有用膠袋這回事。後來,隨着膠袋日漸普及,鹹水草便銷聲匿跡了。

  事情發展的趨勢叫人非常擔心。自70年代起,塑膠生產速度的增長超過了任何一種材料。如果我們任由這種趨勢持續下去,到了2050年,全球的塑膠產量預計將會高達11億噸。不說不知,大概98%的一次性塑膠產品是由化石燃料或原材料生產出來的。預計到了2040年,跟塑膠的生產、使用和棄置相關聯、使用化石燃料而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將增加到全球碳預算的19%,問題的嚴重性絕對不容忽視。

  特區政府將在今年4月22日落實首階段對即棄塑膠的管制措施,禁止食肆向堂食客人提供即棄塑膠產品。對外賣顧客,食肆不能再提供發泡膠飯盒、膠飲管、塑膠攪拌棒、膠刀、膠叉和膠匙羹。與此同時,本港的酒店也不能再派發膠樽水、膠柄牙刷等物品。到目前為止,全球生產出來的70億噸塑膠垃圾中,只有不到一成是被回收的。我們都知道,塑料是不透氣的。因此,「走塑」已變得愈來愈急迫,因為地球已經就快「窒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