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絕成癮/專家倡「斷網假期」 找回生活實感
近年來,線上拜年成為很多人過年期間的指定動作,「有些關係不那麼緊密、不在眼前的人,你可能一年跟他聯繫兩三次,其中有一次就是在過年期間」,香港大學心理學系助理教授姚遠維接受《大公報》訪問時笑說。在他看來,人們藉着過年的契機擴大平時的交際朋友圈,與平時不怎麼聯繫的朋友互道祝福,是網絡時代的好處。然而,發達的網絡帶來的不全是「蜜糖」,他指出,如果過年期間因擁有大片空白時間而長時間沉迷於電子設備,可能使人更疲憊。
看快樂畫面 對比或出現落差
有互聯網調查報告發現,去年春節全國全網日均活躍用戶數達8.92億,同比增長2.3%,其中人們大量時間花在短視頻、移動社交及手機遊戲上。不過,姚遠維指出,在假期裏長時間地刷手機、玩遊戲,帶來的只是短期的放鬆,「人類的大腦不喜歡我們持續地做一件事,你在床上躺12個小時你也會累。」因此他建議,假期裏使用網絡每隔四十分鐘左右便切換別的活動,讓大腦感受環境的變化。
心田醫務中心精神科醫生何浩賢亦指出,春節期間,人們會在社交媒體上發布過節時快樂的畫面,更容易讓人們無意中對比、造成心裏的落差。姚遠維表示,在社交網絡沒有那麼發達時,人們更專注於自己身邊的生活,但社交網絡展示了更廣闊的世界,人們感受到的落差本質上還是對自己生活的不滿,因此更重要的是回歸現實生活、解決問題。香港樹仁大學一項有關於社交媒體成癮的調查研究指出,人們逃避解決問題或感到自責時,會增加使用社交媒體,反而會招致更大的心理壓力。
正因此,許多年輕人開始自救,按下暫停鍵、探索「斷網假期」。有內地網友表示,假期回老家和家人相處時,去摘櫻桃、扳竹筍、採野菜,晚上一家人在門口坐着聊聊天,「手機放到哪裏都不知道,被平淡而幸福的時光填滿,睡眠也好了很多。」也有網友表示在嘗試度過了不看手機屏幕的假期後,重新感受到「支配生活」的感覺,並希望以後的周末可以抽出一天「失聯」斷網,做回生活的主人。
在姚遠維看來,像這樣主動選擇斷網是一種積極的自我探索,短期內切斷了高強度與快節奏的現代生活,是好的覺察力與自控力的體現。他建議,春節期間,尤其在小孩和老人面前,成年人要適度放下手機,多與他們互動,別讓他們感到自己被忽視,也勿讓小孩觀察學習大人的網絡使用方式,「我們需要花更多時間給他們更多關注,照顧他們的情緒。」
姚遠維指出,雖然目前網絡使用成癮的人群估計不超過10%,但人們亦需對網絡的使用保持警惕,仍需保持生活的「實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