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觀點/強化國際會展之都地位 促進經濟復甦\練卓文
回顧過去的一年,雖然恢復通關後香港經濟稍有起色,但受到全球地緣政治、美國加息等諸多挑戰,整體經濟較預期遜色。面對目前的經濟局面,特區政府的經濟政策應該考慮作出調整,當務之急是要制定一份務實、見效快的短期經濟復甦計劃,採取果斷措施刺激經濟復甦。
當前最大的風險仍然是全球地緣局勢,俄烏衝突、巴以衝突不斷升級,未來情況還有可能進一步惡化,如何應對隨時可能發生的各種危機,應該及早做好必要的準備。
筆者認為,當前要發揮香港傳統國際貿易中心的優勢,積極推動會展經濟。而對於一些重點及大規模的建設,還需要審慎考量財政狀況。當然,或許有專家會認為,在經濟低迷的時候政府不是更應該以投資拉動,大搞開發建設嗎?這是典型的凱恩斯主義,但我們想一下,大規模投資拉動並不能解決當下的問題,況且香港的發展模式和其他地區有很大的不同。鑒於此,一些投入大、中長期的發展項目,可考慮等待財政狀況有所改善,投資者信心恢復的最佳時機推進,而短期內需要推動一些投入不大、輻射帶動面廣,可以惠及中低收入階層的經濟振興計劃。
由香港貿發局舉辦的香港玩具展、嬰兒用品展、國際文具及學習用品展早前落下帷幕。作為2024年第一輪貿易展覽,三展共吸引來自135個國家和地區、約83000名買家親臨會場採購,當中來自內地、印度、東盟國家的買家錄得理想升幅。財政司司長陳茂波亦表示,會展業一直為香港整體經濟作出重大貢獻,不僅吸引高消費的過夜商務客,刺激經濟活動,並為旅遊、零售和餐飲等行業創造商機和就業機會。
吸引人才提升硬件設施
據業界統計,疫情前會展業每年為香港帶來超過500億港元的消費開支,約佔香港本地生產總值2.1%,展覽業為相關行業創造了近77000個全職職位,惠及廣告、酒店、零售及餐飲業。現時,本港有超過100家展覽服務供應商,提供專門或綜合展覽服務。一些大型國際商業活動的主辦機構在香港設立地區總部,統籌在香港及內地舉辦的活動。每年來港參展的企業超過69000家,展覽訪客人數接近230萬。據香港旅發局的數據,2023年全年訪港旅客約為3400萬人,按旅客種類分析,會議、展覽及獎勵旅遊的旅客量已恢復至疫情前約7成,是復甦最快的客群。其中,東南亞市場復甦速度最快。
鄰近的廣東省,2023年上半年全省舉辦的展覽面積相較於歷史峰值的2019年同期增長超過20%。過去一年,廣東省有2個城市的展覽總面積超過千萬平方米,創下歷史新高,分別是廣州市和深圳市。可見,疫情後展覽行業復甦很快。對比內地城市,香港會展業一直以國際化和專業化為核心競爭力。香港貿發局每年在香港主辦30多項大型展覽會,其中11項是相關行業在亞洲最大的採購平台,而電子、珠寶、禮品、鐘錶及燈飾5項展覽會,按展商規模更是全球最大。這些展覽會吸引約3萬多的參展商及超過70萬名採購商來港。
但是,我們亦要正視香港會展業目前面臨的一些問題和挑戰:
首先,過去三年疫情對本地會展業影響很大,導致大量從事展覽業的人才流失,個別展覽流失到其他地區。有業界表示,相關工人流失率接近三成,除了使展覽高峰期工人成本增加之外,搭建時間也延長,專業服務水準有所下降;其次,香港展覽業的硬件設施有待進一步提升,目前香港總展覽面積不足20萬平方米,鄰近的深圳國際會展中心一期展覽面積已達40萬平方米,二期建成後將再增加12萬平方米,澳門亦擁有24萬平方米的會展場地。此外,參展商越來越多只來自內地,海外展商及採購商越來越少,這樣下去會削弱香港會展業的國際化程度。相比而言,內地會展業國際化程度日益提升,比如上海的進博會、廣州的進出口商品交易會、南寧的東盟博覽會,以及其他行業性的專業展覽,其規模、專業化以及展商質素都比以前有很大的進步。香港會展業需要進一步鞏固其國際化優勢。
加強數字貿易平台建設
會展業是一個低成本、高收入、高盈利的行業,有關資料顯示會展業直接利潤率在20%至25%左右;同時會展業具有巨大的帶動作用,不僅能帶來場租費等直接收入,還能拉動或間接帶動多個行業的發展。因此,許多城市都積極培育發展會展經濟。比如,深圳對新引進的世界商展百強項目給予500萬元的一次性獎勵,對新引進的全國展覽百強項目給予300萬元一次性獎勵,對符合條件的新落地專業展會項目給予各種培育期資助等;澳門於2010年便設立會展業發展委員會,協助政府制定會展業的發展策略、措施和政策,由經濟財政司司長擔任委員會主席。2023年在澳門舉辦的會展活動逾1000項,同年澳門亦獲評選為「最佳亞洲會議城市」;上海於去年發布《上海市推動會展經濟高質量發展打造國際會展之都三年行動方案(2023-2025年)》,提出到2025年全市展覽總面積達到2200萬平方米左右,國際展佔展覽總面積的比重達到80%,入選世界百強商展的展會數量處於全球主要會展城市領先地位。
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香港如何進一步提升會展業的國際化水平,吸引更多全球性的會議展覽盛事,以及更多海外的知名品牌和採購商來香港,是政府和業界都需要認真研究的課題,對於短期內帶動香港各行業復甦有重要的作用。據了解,去年香港灣仔會議展覽中心所有活動的總數已恢復至2019年同期的85%,總人次恢復近80%。而亞洲國際博覽館整體情況恢復至疫情前七成至八成。以上數據說明香港會展業正在復甦,但對比周邊城市,政府和業界還需要加倍努力。深圳、澳門、上海等城市的做法亦值得特區政府借鑒,希望政府可以團結業界,出台有力措施加快發展會展經濟,引領香港經濟復甦。
香港的國際貿易中心地位,以及獨具優勢的專業服務和地理位置是最大的優勢。香港需要進一步鞏固提升其國際會展之都的地位,在加強傳統國際商貿平台的同時,亦需要結合新技術,加快數字貿易和數字平台的建設,爭取在全新賽道提升競爭力。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高等金融研究院政策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