驗樓智能化 兩分鐘掃描全屋

  圖:新技術與傳統方式比較
  圖:新技術與傳統方式比較


  新建公屋落成後,房屋署驗收時,工程人員需帶同儀器逐個單位量度及檢查尺寸,相當耗時。房署試驗將驗收工序智能化,將原先用於室外的「現實捕捉」技術,擴展至室內應用,透過雷射激光掃描及全景拍攝,一個2至3人標準單位,只需2分鐘便可完成掃描,監工可以電腦遙距檢查單位是否符合標準,提升驗收效率,而且更精準。

  屯門業旺路項目是首個室內試點,稍後會在鯉魚門項目試用,房署表示,希望透過科技幫助,將交樓時間提前,讓更多有需要的人早日上樓。\大公報記者 王亞毛

  房署在屯門業旺路項目的樓宇驗收工序,首次引入「移動測繪系統」結合「現實捕捉」技術。大公報記者上周在現場直擊,「移動測繪系統」是一個穿戴式機器,黑白色相間,由工程人員戴在兩側肩上,前方有一個可手持的平衡扶手及電子屏幕,頭頂是掃描及拍攝鏡頭,隨着人員移動,鏡頭可掃描室內的不同範圍甚至角落,記錄建築物整體結構,完成掃描工作。

  房署:現時精準度達95%

  房署創新科技總監(發展及建築)姚勳雄表示,以一個2至3人標準單位為例,傳統驗收需要至少2名工程人員,帶齊相機、圖紙、量尺等各類工具,現場量度10至15分鐘。在新科技幫助下,只需1至2分鐘,即可完成掃描。若以每層樓20個單位計算,只需約30分鐘,就完成一層的掃描及全景拍攝。

  「現時精準度已達95%左右,例如天花板高度、牆身尺寸是否達標、喉管是否齊全,通過掃描後建立的立體模型,都可一清二楚。」姚勳雄說,在新科技幫助下,很多細小問題都能夠及時發現並解決,避免後期發現時再有較麻煩的大改動,將整個交樓時間提前,讓更多有需要的人提早上樓。

  房署助理工程監督佘展翹說,這技術對高位檢查尤其有幫助,「傳統方法需要借助機械或搭棚,工程人員要行上行落,地盤環境相對危險。新科技下,可以用電子量度高度,避免危險性。」

  建立數據庫 可遙距檢查

  姚勳雄說,「移動測繪系統」與「現實捕捉」技術結合,首先是「移動測繪系統」在施工現場透過雷射激光掃描及全景拍攝,進行快速的數碼記錄,同時建立虛擬立體模型和數據資料庫,工程團隊便可透過電腦遙距檢查,毋須親身到場。立體模型更配合人工智能技術,快速精準地分析和記錄牆身或天花表面的瑕疵位置,亦可將現場實際情況與「BIM技術」製作的建築圖則疊加比對,幫助及早修正誤差,提升驗收效率。

  姚勳雄透露,下一個試點是鯉魚門四期公共租住房屋發展計劃。房署並構思,將這類虛擬數碼模型結合更多建築機械人與其他工具,包括與「智築目」資訊管理分析平台結合,於更多場景應用,當技術更成熟穩定,便考慮加入工程合約,對營辦商在可提供的技術上有更高的科技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