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語背後】《詠春》與椰子雞

◆《詠春》百場紀念演出。 作者供圖
◆《詠春》百場紀念演出。 作者供圖

  木 木

  一直想寫寫深圳的椰子雞,但總找不到一個合適的切入點。最近舞劇《詠春》走紅,我去看了戲,也從網絡上瀏覽了相關評論,受到一些啟發,感覺兩者似乎有相通性。於是,就把椰子雞與《詠春》一起寫了。

  通觀整部舞劇,《詠春》的主要載體詠春拳並不起源於深圳,主要服裝香雲紗的原產地不是深圳,甚至故事的主要發生地也不在深圳,但作為深圳原創作品,《詠春》卻體現出滿滿的深圳元素:奮鬥的青春,執着的追求,不竭的創新,兼容的文化……

  從《詠春》中,我們看到了中國武術別具一格的舞蹈呈現。圍繞詠春拳,民間流傳着許多傳說和野史故事。通常認為,它是起源於川滇邊區,流行於福建,揚名於廣東佛山的一種南派武術。所謂南拳北腿,詠春作為南拳中的重要代表,歷代先師中有女性參與並發揮了重要作用,這使得詠春拳剛柔相濟,攻守兼備,天生蘊含舞蹈基因。舞劇《詠春》把這種基因發掘呈現出來,獲得一種特別的美感,與人們心目中的深圳印象相吻合,也反映了全社會在大疫之後渴望重振信心的精神需求。

  從《詠春》中,我們看到了源遠流長的紡織文化在當代藝術創造中的巨大潛力。香雲紗本名莨紗,又名薯莨紗,俗稱雲紗,是一種傳統的手工織造和染整製作的絲織品,已有數百年歷史。香雲紗被紡織界譽為「軟黃金」,是當今世界唯一採用純植物染料(薯莨)染色的絲綢面料,由於成衣穿起來走路會「沙沙」作響,原名「響雲紗」,後以諧音稱作香雲紗。香雲紗和詠春拳一樣,被列入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兩者皆揚名於廣東佛山。來自同一地方的雙「非遺」在同一個充滿創新情神的舞台上相遇,產生了奇妙的審美效果。

  這種審美效果,後來又在深圳最高露天觀景平台「天空之鏡」得到進一步昇華。「天空之鏡」位於深圳灣畔一棟摩天大樓上,2024年1月中下旬,「外交官看中國」系列活動來到深圳。在參觀「天空之鏡」時,一場置身360米雲端、以360度視角欣賞體驗的香雲紗主題時裝秀,將活動推向高潮。飄逸的香雲紗與疏密有致的城市景觀在藍天白雲映襯下相互交融,天人合一意象充盈,山海連城魅力盡顯。

  從《詠春》中,我們還看到了香港精神與深圳精神的跨時空解讀。舞劇借助藝術家的肢體語言,配合音樂、燈光、舞美等,營造出舞台上特有的藝術敘事空間,講述了一個「雙線」故事:一邊是詠春拳大師葉問的故事,隻身遠赴他鄉,懷抱「詠春堂」牌匾踏入群雄林立的香港武館街,扶危濟困,破除門戶壁壘,傳承中華武術;一邊是電影《詠春》攝製組的故事,發生在近半個世紀以後的深圳,劇組眾人懷抱夢想,奔赴山海,通過對英雄的塑造和武林精神的詮釋,追尋心中的那束光。正如編劇馮雙白所說,雙線敘事的結構,兩個時代的故事,在劇中呼應共振,因「英雄」而來,由「追光者」展開,最終落在「理想」上。

  在《詠春》助理編劇徐珺蕊眼裏,深圳就是一座「詠春」的城市,宛如一棵大樹,每一個懷抱理想奮鬥的普通人,皆是枝枝蔓蔓,每一根枝杈都在盡全力輸送養分,每一片綠葉都在用生命歌詠春天。由此觀照深圳河對岸「用艱辛努力寫下那不朽香江名句」的奮鬥歷程,又何嘗不是這樣呢!所以,《詠春》創作者着力解讀的是一種不負韶華、執着追求的精神,而這種精神與香港和深圳這兩座以「特區」命名的城市的內在精神一脈相承。

  從舞劇對詠春拳和香雲紗的創新性演繹中,可以發現《詠春》與椰子雞的一個相通之處:源於他鄉,成於深圳。不錯,詠春拳是佛山的,香雲紗也是佛山的,但揭示了詠春拳和香雲紗靈魂的《詠春》是深圳的;同樣,椰子是海南的,雞也是海南的,但激發出椰子和雞的美味的「椰子雞」是深圳的。

  椰子雞做法並不複雜,把生長半年以上的文昌雞切成小塊,加入數片生薑或檸檬,在冷水中浸泡10至15分鐘,沖洗乾淨備用;將椰青和椰肉(如覺太甜可加水)在鍋中燒開,倒入雞肉,大火煮七八分鐘,調至微火出鍋,浸蘸料即食。椰子雞蘸料以海南小青檸為精髓,醬油、沙薑和小米椒據個人口味適量添加。從食物形態看,椰子雞是火鍋的一種,就餐方式屬半自助性質。但與北京涮羊肉、川渝麻辣鍋、廣東打邊爐等傳統火鍋相比,椰子雞的口味更鮮甜,環境更淡雅,清潤中兼以小酸微辣,尤為年輕人喜愛。

  有意思的是,舞劇《詠春》演繹了深港雙城的故事,椰子雞也是這兩座兄弟城市雙向奔赴的產物。

  深圳的第一鍋椰子雞,20多年前出現在深港邊境文錦渡口岸附近。文錦渡是深港之間最早開放的客貨運綜合性公路口岸,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每天往返兩地的車輛客流絡繹不絕。年輕的黃亞斌已輾轉各地做了幾年餐飲生意,他看中口岸周邊的地理優勢,在這裏開了一家名叫「椰林中西餐廳」的小食店,定位是港式茶餐廳。生意開始很火爆,但隨着文錦渡口岸周邊設施改造升級,加之其他口岸分流明顯,餐廳客流明顯減少。黃亞斌決定轉型做火鍋,當時麻辣火鍋很流行,但他不敢做,因為自己偏愛清淡口味,對麻辣沒有感覺。

  黃亞斌青少年時期在海南生活,據說有一次母親來探望他,做了一道菜,主要食材是當地的椰青和雞肉,清甜的味道一直留在黃亞斌的記憶裏。於是,他根據自己的理解,對這道菜的食材和調料做了標準化處理,推出新菜品椰子雞。1996年,黃亞斌掛出「肥佬椰子雞」的招牌,專營自己創新的這道新式火鍋,一時大受歡迎。隨着香港回歸後港人紛紛北上消費,清潤可口、簡單隨意的椰子雞逐漸流行,各種招牌的椰子雞食店遍布全城,大有成為深圳「市菜」的勢頭。

  我在香港工作期間就聽說過深圳的椰子雞,但沒有吃過。到深圳工作後,有朋友從香港過來看我,當商量吃點什麼時,朋友隨口就點了椰子雞。上網查閱,大眾點評紛紛推薦「百年果林」椰子雞寶安總店。我們驅車近兩個小時趕到那裏,客人確實不少。後來,我又去別的椰子雞店吃了幾次,自己這吃慣北京涮羊肉和川渝麻辣鍋的腸胃,竟毫無意外地喜歡上了這道最「深圳」的火鍋。

  高大上如《詠春》,煙火氣如椰子雞,深圳的創新創意元素無處不在,隨緣而驚艷。或雅或俗,或文或武,或精神或物質,百姓日常即為道,每每讓人稱奇。於人,來了就是深圳人;於物,取之天下,成之天下。想必,這就是深圳的城市精神和屬地文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