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署移動測繪系統室內試用

◆房委會自2021年引入三維「現實捕捉」技術,第一期的室內試驗點於屯門業旺路公營房屋發展項目。 香港文匯報 記者郭木又 攝
◆房委會自2021年引入三維「現實捕捉」技術,第一期的室內試驗點於屯門業旺路公營房屋發展項目。 香港文匯報 記者郭木又 攝

◆房署以新技術驗收單位。 香港文匯報記者郭木又 攝
◆房署以新技術驗收單位。 香港文匯報記者郭木又 攝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吳健怡)建造業界近年廣泛採用創新科技以提升工程效率及質素。香港房屋委員會(房委會)早年引入三維「現實捕捉」技術,自2021年首次在華富邨重建項目試用「移動測繪系統」,之前多在室外施工大派用場,例如建造連接海達邨和海盈邨的行人天橋,及華富邨重建項目的前期規劃,更精準地進行規劃和設計。經過三年時間的不斷測試和優化,現時技術應用已擴展至室內場景,第一期的試驗點於屯門業旺路公營房屋發展項目,待技術進一步成熟,將會大規模推展至其他屋邨上應用。

  「移動測繪系統」應用「現實捕捉」技術,透過雷射掃描及全景拍攝,在施工現場進行快速的數碼記錄,並製成虛擬立體模型,可以線上將現場實際情況及設計作可視化比較,並立刻清晰地將瑕疵位置標註記錄,工程團隊可透過電腦作遙距檢查。房屋署創新科技總監(發展及建築)姚勳雄表示,市面上有不同「背包式移動測繪系統」,一部機器售價約20萬至30萬元,房屋署會與相關供應商合作,共同優化系統,首階段試驗點將會於屯門業旺路公營房屋發展項目第一期地盤,其後將會於鯉魚門公營房屋發展計劃第四期地盤作試驗。

  數碼記錄快速 精準找出不妥

  香港引入「移動測繪系統」初期,只能於室外施工應用,但現時已擴展至室內場景。姚勳雄介紹稱,「移動測繪系統」亦能夠在同樣時間內,應用建築科技檢測更多單位和公共位置面積,提升驗收效率。他以一個 2人至3人標準單位為例,傳統現場驗收需要10分鐘至15分鐘,但若利用「移動測繪系統」進行數碼記錄則只需1分鐘至2分鐘,而對一層20個單位的樓層進行數碼記錄,只需要約30分鐘就完成掃描及全景拍攝。

  由於新型公營房屋的重複性高,姚勳雄指出,這適合使用人工智慧技術分析,可透過「移動測繪系統」製作的虛擬立體模型,通過人工智慧技術分析,工程團隊能更快速及精準地找出例如牆身或天花表面的不妥之處,以便與承建商溝通、跟進及執修。除提升效率,更大幅降低安全風險,對需要搭建安全棚架的高位檢查等工作成效尤為顯著。

  此外,現時為加快建築流程及減省建築人手,建造業近年越來越多運用科技去便利建築工程,其中以建築資訊模擬(簡稱BIM) 較為廣受業界推崇及使用。

  姚勳雄指,透過「移動測繪系統」製作虛擬立體模型後,可以與BIM製作的建築圖則疊加,準確度達幾毫米,讓工程團隊在電腦上對比施工現場和設計尺寸的實際誤差,例如管線和洞口的對接情況,檢查更準確,亦可及早修正誤差。

  隨着未來工程項目數目和複雜性上升,以及有效應對未來建造業人手老化和短缺的挑戰,姚勳雄稱,會積極探索及應用不同的創新科技,包括人工智慧、建築機械人、無人機等,並積極向業界以及公眾推廣,藉此進一步提高工地安全、生產效率和專業形象,推動建造業升級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