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海觀瀾/台灣年菜的家鄉味道\朱穗怡

  最近島內有網站評出台灣「十大年菜」,「佛跳牆」排榜首,其他的年菜依序包括餃子、豬腳、長年菜(指年夜飯中的蔬菜)、米糕、雞湯、烏魚子、年糕、蘿蔔糕和蝦。由此不難發現,這當中大部分菜式也都是大陸民眾過年期間必不可少的年菜。

  佛跳牆寓意富貴,而「餃子」的外形酷似「元寶」,有招財進寶之意。米糕、年糕和蘿蔔糕則象徵「步步高」。「豬腳」也是春節的吉祥食物,俗話說「吃豬腳添福壽、吃腿庫補財庫」。兩岸同根同源、同文同種,風俗相近、同聲同氣,共賀龍年、齊迎新春。

  兩岸本就是一家人,過節習俗、飲食習慣相似是再正常不過的事了。早年福建不少民眾跨海到台島開拓耕種,後來1949年間大批軍人隨國民黨遷移到台灣,久而久之,大陸各大菜系在島內匯聚、融合,並加以創新。但無論如何變化,台灣各種名菜小吃都深深地刻上了中華飲食文化的烙印。尤其是過年菜式和食品與大陸的頗為相似。在台北的傳統市場,湖南辣腸、廣東臘腸、雲南椒麻腸、湖州糉子、寧波年糕、蘇式酥餅等應有盡有。這些家鄉的味道、舌尖上的記憶不僅撫慰了台灣民眾的鄉愁,也蘊含了不管身在何處都不忘本、不忘根的濃濃家鄉情懷。無論是對春節、清明、中秋等傳統節日的重視,還是傳承已久的拜媽祖、關公等民間信俗,無一不證明中華文化在台島根深蒂固、綿延發展。

  這些年奉行「台獨」黨綱的民進黨當局絞盡腦汁,企圖阻撓兩岸民眾往來,切割兩岸歷史文化聯結,結果「竹籃打水一場空」。島內社會近年反而掀起一波又一波的大陸流行文化熱潮。從抖音到小紅書,從「求佛」舞到「科目三」,從螺螄粉到酸菜魚,從《狂飆》到《繁花》,大陸流行文化席捲台島。這就是文化的力量。大陸隨着經濟實力不斷增強,文化方面等「軟實力」也蒸蒸日上,對台灣社會的吸引力越來越大。

  其實,不論是以前台灣流行歌曲、影視劇、珍珠奶茶、牛肉麵受大陸年輕人追捧,還是現在大陸社交平台、流行音樂、電視劇、美食佳餚受台灣社會青睞,都反映了中華文化是兩岸同胞心靈的根脈和歸屬,是兩岸同胞的共同財富和精神紐帶。民進黨當局所謂「禁抖音」、「舞統論」在外界看來都是荒謬的「反智」行徑。正如台灣年輕人所說,「中華文化已內涵於我的喜怒哀樂,形塑我與他人的交往方式」,「去中國化」實質上並不可能,也毫無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