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門項目/舞貔貅除晦氣迎好運

  圖:溫健安師傅成立的龍獅體育總會,教出了大批徒弟,在各地及國際比賽奪得佳績。
  圖:溫健安師傅成立的龍獅體育總會,教出了大批徒弟,在各地及國際比賽奪得佳績。

  相對港人熟知的龍獅表演,客家貔貅則較為冷門。客家貔貅,是客家族群的文化瑰寶,牠與麒麟、龍、獅同為瑞獸。傳聞中,貔貅有口無肛門,舞貔貅在早期受到賭場等娛樂場所青睞,被視為財來運轉,有入無出。

  考驗體力耐力 辛苦過舞獅

  溫健安介紹,在香港,新春賀歲最常見的是舞龍獅,而新界的客家圍村,都會以舞麒麟、表演「麒麟採青」進行新春賀歲,寓意去除晦氣,帶來好運。「貔貅比較特殊」,溫健安介紹,貔貅外形兇猛,且在典故中有着「貔貅助陣,大殺三方」之說,被認為「煞氣」大,不會用於新年賀歲,「因為有『煞氣大,傷家宅』的說法」。

  「現在學習舞貔貅的人不多。」溫健安表示,儘管舞獅和舞貔貅已經入選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清單,但在傳承上依然面臨窘境。隨着時代發展,願意學習舞瑞獸的年輕人已愈來愈少,且舞貔貅相對舞獅更加辛苦,即使願意學,年輕人也往往會選擇獅和麒麟,而非貔貅。

  溫健安介紹,舞獅可以借助肩膀的力量支撐獅頭,而貔貅則只能依靠雙手力量托舉,且舞貔貅過程中涉及大跳、八字花等多種步法,對舞者的體力和耐力都是考驗。記者在現場觀察,此前在舞獅表演中只是微微喘氣的隊員,在舞貔貅後,往往會流汗、面色漲紅,想必十分消耗體力。

  現在坊間懂得舞貔貅的龍獅團,多為溫健安的同門,溫健安表示,希望能推廣客家貔貅,令更多的人認識這項文化。溫健安續稱,希望政府可以多加推廣、多記載,留存更多的文字及影像資料,可以令到下一代了解這些珍貴的傳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