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點靈犀/內房白名單 疏通信貸堵點\李靈修

  圖:金融「去地產化」的趨勢明顯,更多的資源流向了先進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
  圖:金融「去地產化」的趨勢明顯,更多的資源流向了先進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

  近年內地決策層持續釋放穩樓市信號,特別是加大了支持房企合理融資需求的政策力度,但由於信貸責任不清等問題,一線業務人員在執行過程中多有顧慮。日前第一批地產項目「白名單」落地,相當於官方信用擔保,具有一定的盡職免責效果,相信將極大改善房地產市場的流動性現狀。

  2月6日,住房城鄉建設部、國家金融監管總局發布信息顯示,截至1月底,26個省份170個城市已建立城市房地產融資協調機制,提出了第一批房地產項目「白名單」並推送給商業銀行,共涉及房地產項目3218個。

  協調機制快速落地

  據悉,商業銀行接到名單後,按規程審查項目,已向27個城市的83個項目發放貸款共178.6億元(人民幣,下同)。在第一批房地產項目名單中,有84%的項目屬於民營房企和混合所有制房企開發的項目。

  回顧整個過程,從部署融資協調機制到政策落實,僅花費兩周時間。速度之快,實屬罕見。

  1月12日晚,住建部、金融監管總局聯合發布《關於建立城市房地產融資協調機制的通知》(簡稱《通知》)。《通知》指出,協調機制可根據房地產項目的開發建設情況及項目開發企業資質、信用、財務等情況,按照公平公正原則,提出可以給予融資支持的房地產項目名單,向本行政區域內金融機構推送。

  1月26日,金融監管總局首次召開會議,部署落實城市房地產融資協調機制相關工作。1月30日,南寧市宣布已建立房地產融資協調機制,並向當地金融機構推送了首批107個房地產項目「白名單」。1月31日,重慶市宣布已向金融機構聯合推送了當地首批房地產項目「白名單」。

  梳理首批白名單項目發現,其中不乏出現流動性困難的民營房企。其中,碧桂園表示,公司確認已獲批進入白名單的項目超過30個;而融創也有超90個項目入圍。

  按項目進度發放 避免挪用

  須指出的是,白名單只是針對地產項目而非房企,主要目的是保交樓、保民生,而非給出險地產商托底。政府沒有對市場主體進行信用背書,是為了避免在救市過程中出現道德風險。

  此外,白名單項目的貸款額度批覆後,資金也不會一次性發放,而是會根據項目的進展逐步發放,且嚴格監控資金流向。此舉也是為了嚴格區分項目風險與企業風險,嚴禁貸款資金假借「好項目」之名流向「差項目」。

  自去年以來,金融「去地產化」的趨勢明顯,具體表現為新增銀行貸款結構出現明顯轉向,從生產率較低的房地產轉向工業和服務業。截至2023年三季度末,房地產貸款餘額53.2萬億元(其中個人住房貸款38.4萬億元,房地產開發貸款13.2萬億元),佔所有信貸餘額(234.6萬億元)的22.7%,而二季度末佔比為23.1%。這說明金融資源更多地流向了先進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

  中國人民銀行前調查統計司司長盛松成曾預計,未來兩年,中國房地產市場銷售面積將逐年遞減,至2025年或2026年,可能在8.5億平方米左右穩定下來。這也意味着,房地產市場的潛在金融需求也會隨之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