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助測量「無鼠百分比」 新指數下月公布

【大公報訊】記者劉碩源報道:食物環境衞生署的鼠患參考指數,過去倚賴番薯等誘餌的咬痕進行計算,常被詬病欠科學。食環署昨日公布,今年起採用「無鼠百分比」為新的鼠患參考指數,並結合人工智能和熱成像攝影技術進行調查,取代誘餌普查方式。
東區灣仔中西區試行
新方式將在各區選定200至300個監察點,每半年在各區內最少100個地點安裝熱能探測攝錄機,通宵拍攝鼠患情況,新技術成本約為750萬元,上月起已於灣仔區、中西區及東區試行,料最快下月公布三區的無鼠百分比情況,今年上半年將完成全港各區的第一次調查並公布相關信息。
食環署防治蟲鼠主任主管李明偉表示,舊的鼠患參考指數計算方法沿用20多年,通過統計被咬齧的誘餌數目佔收回誘餌的百分比,調查鼠患概況,存在不少局限,包括只反映鼠患分布情況及廣泛程度,但未能量化嚴重程度,而且覆蓋範圍較窄,調查結果較易受環境因素影響。
食環署採用「無鼠百分比」為新的鼠患參考指數,採用熱能探測攝錄機,輔以人工智能技術,測量鼠隻活動情況。新方法透過較主動的模式,較精準地記錄老鼠的活動情況。
結合AI及熱成像技術
食環署統計師張麗嫻表示,新方法以沒有鼠隻出現的熱成像影像總數目,佔熱成像影像的拍攝總數目的比重,評估鼠隻的活動情況。鼠患調查將每半年進行一次,署方根據收集到的捕獲活鼠數目、死鼠數目、投訴分布等,在全港19個食環署分區,選定200至300個監察點,再在每區選出約100個抽查點,安裝熱能探測攝錄機,拍攝鼠患情況。
考慮到老鼠的生活習性,在新調查方法下,老鼠的活動情況會透過連續三天,由晚上7時至翌日早上7時,每兩分鐘拍攝一次的熱能影像反映,共拍攝約1080張攝像。張麗嫻說,食環署會透過人工智能分析熱能影像並計算「無鼠百分比」,了解該區鼠隻對人類的滋擾程度。
食環署高級總監(潔淨及防治蟲鼠)吳國倫表示,將分階段在各區安裝100支熱能探測攝錄機,調查鼠患情況。以全港劃分19個監察區計算,熱能探測攝錄機總數將共有1900支,成本估計約750萬元。吳國倫表示,目前暫未為「無鼠百分比」訂立合格指標,該數據主要用於參考以採取針對性的滅鼠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