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評】騙案飆升應鐵腕打擊


  警方昨日公布2023年香港整體治安情況,相比黑暴及疫情前的2018年,不少傳統罪案均錄得頗為明顯跌幅,破案率亦處於多年來的高位。然而,騙案飆升,按年大增42.6%,更加比2018年上升3.8倍,涉案金額超過90億元。這一金額,已高於去年12月全港食肆和酒吧總收益,約等於去年第三季全港食肆購貨總額(91億元)。各類騙案大行其道,對本港整體經濟造成的負面影響可想而知。

  根據警方數據,去年主要騙案分別為網上購物騙案、投資騙案、釣魚騙案、求職騙案、社交媒體騙案及電話騙案,大部分都錄得顯著升幅。事實上,這亦是全球大部分地區面臨的共同問題和新特點,皆因數碼科技和人工智能不斷發展,不法分子採用最新科技手段更為便利,犯法成本更低,而且更加隱蔽,給社會整體帶來嚴重危害。

  疫情過後,本港消費零售復甦步伐不似預期,各界傷透腦筋。詐騙猖獗,令情況更加雪上加霜。騙案除了令受害人蒙受金錢損失,亦會令公眾對各類交易的不信任感增加,消費行為變得更加謹慎,消費者信心下降導致消費減少,社會亦勢必需要投入更多公共資源去預防、調查電騙,影響其他領域的投資和發展,對商家和經濟均十分不利。

  去年各類騙案涉案總金額,竟已上升至約等於整個食肆業一個季度的購貨總額。顯然,不論是從滅罪保護市民,或是從有利經濟的角度,都很值得行政、立法和司法機關將撲滅騙案列入更加優先的議事次序,包括完善法律,增加罰款和提高刑罰,以及提供更有針對性的宣傳教育來加強公眾整體防範意識。

  而從警方昨日公布的情況,再一次顯示各類騙案的社會危害性正不斷擴大。明愛向晴熱線過去的數據亦顯示,每5個騙案求助者就有1 人有自殺風險。雖然警方在跨境合作、情報收集和宣傳教育方面花費了不少心力,但面對新科技帶來的罪案新特點,一般性的預防和懲治手段,已難以達到壓制騙案目的。本港應果斷賦權警方,以鐵腕手段對付騙案,包括降低蒐證難度,收繳與收入不相稱的得益,以挽回營商和消費信心,保護消費者權益,維護社會和經濟穩定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