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談/熱辣滾燙的,不僅是電影\賴秀俞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廣大民眾在春節假期走進電影院成為一種娛樂傳統。春節檔電影成為一個熱門的公共話題。今年春節檔電影票房大戰又即將打響。

  這一次內地春節檔的作品有賈玲的《熱辣滾燙》、寧浩的《紅毯先生》、張藝謀的《第二十條》等等。從題材來看,喜劇與現實主義的結合依然是春節檔電影的主流配置。這兩個元素的出現有其堅固的現實基礎。首先,民眾對節日假期院線電影的精神需求大部分指向社交需求。其次,現實主義素來擁有強大的群眾基礎。尤其在經濟高度發達的時期,整個社會往往處於複雜多變的思想動態之中,此時現實主義題材經常能夠引發共鳴,獲得市場。且看近幾年的中國電影,現實主義與歷史題材一向佔據主流位置。歷史學家常說,歷史作為一面鏡子,照亮當代。從這個角度來說,「當代感」才是中國文化的顯著標誌之一。現實主義題材在中國電影市場的長盛不衰,證明了這一點。

  這次的春節檔電影同樣聚焦於現實,具有強烈的現實主義色彩。作為中國第五代導演,張藝謀近年來的創作展現出強烈的現實主義關懷與社會意識。張藝謀的《堅如磐石》已驗證了現實主義的無限魅力,這次的《第二十條》依然旨在展現身處現實困境中的人性選擇。近幾年,張藝謀的《狙擊手》《滿江紅》《堅如磐石》相繼面世後,他的努力讓我們看到了現實主義的力量,以及歷史敘事的當代性。

  同樣具有現實主義色彩的,還有賈玲的《熱辣滾燙》。這部電影將從一個「宅」女孩的自我改造說起。在近年來女性主義、女性意識崛起的中國當代文化場域中,這樣的焦點顯然是某種時代精神的折射。與此同時,對個人成長的關注,也是當今主流敘事的題中之義。亦因此,當我們注意到這部電影的導演賈玲對個人形象的建構與宣傳,便也能心領神會,她為什麼要一而再,再而三地強調為電影瘦身一百斤的信息,正因為這是相當有力的自我奮鬥敘事。這在另一方面也說明,電影文本早已不僅僅局限於電影本身,還應囊括「副文本」。當觀眾因為賈玲在戲外所講述的「副文本」而走進電影院,我們似乎也應該承認商業電影的邏輯:電影本身不過是商業電影生產鏈條中的一環,導演與演員在電影之外的勞動同樣構成電影敘事的重要組成部分。並且,戲裏戲外的敘事往往構成顯著的互文。就如賈玲的極限瘦身和《熱辣滾燙》中主角樂瑩的自我改造一樣,都指向女性的奮鬥。

  三年前,《你好,李煥英》使賈玲成為中國影史上票房最高的女導演。它的票房無疑證明了商業上的成功。賈玲的《熱辣滾燙》入駐春節檔,亦有望斬獲新一輪票房冠軍。這一次,賈玲不僅給《熱辣滾燙》帶來了豐富的話題性,更再一次證明,導演的人生故事幾近成為凌駕於電影之上的敘事文本。只是不可否認的是,這種商業邏輯不免會讓人懷疑:電影本身的敘事是否不再被重視?我們對情感力量的重視,是否削減了電影的藝術性?除此之外,《熱辣滾燙》的劇本改編自日本電影《百元之戀》──對不少中國的年輕觀眾而言,《百元之戀》並不陌生,它實際上已經是十年前的故事。但在當今的中國社會,它依然擁有強大的召喚力。

  電影是天時地利人和的產物。電影的運氣也和人的運氣一樣,充滿未知。不過「重拾自我」的故事,無論在哪個時代都擁有強大的吸引力。尤其在推崇「愛拚就會贏」的時代,乘風破浪的個體敘事不僅僅是個人的,而具有集體性的象徵意義。因而,它既是具體的,同時也是宏觀的。同樣地,這個時代的電影從來都不會是私人性的,而永遠都具有其公共性。電影作為社會與時代的回響,無疑投射了我們至為熾熱的精神需求與情感期待。從這個意義上而言,熱辣滾燙的,何止是銀幕上搬演的個體愛恨情仇,更是這個時代真實可感的人生故事。雖然這些事關熱血奮進的修辭,我們這些年來已經見過太多。但乘風破浪,邁進滾燙人生的故事,觀眾還遠遠看不夠。對於我們而言,這的的確確是情感剛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