藁城宮燈牽手剪紙藝術 龍元素紙雕燈受捧

◆1月31日,石家莊藁城工人們正在趕製手提紙雕方形工藝燈。
◆1月31日,石家莊藁城工人們正在趕製手提紙雕方形工藝燈。

  香港文匯報訊 「和往年相比,今年客戶更喜愛印有龍紋搭配祥雲圖案的燈籠。」將最後兩個三米高的大燈籠打包發貨,忙碌了一年的白軍平終於有時間歇歇了。家中不大的院子裏,製作燈籠的工具佔據了大部分地方,小院右邊角落中,白軍平的愛人董新缺已經支起大鍋燉起年肉。

  如果說年夜飯是中國人對年味的味覺記憶,那麼紅燈籠可稱得上是中國人對春節的視覺印象。據中新社報道,在中國,每十盞宮燈中,就有八盞產自「中國宮燈第一村」——河北省石家莊市藁城區梅花鎮屯頭村,每天有數十萬件宮燈從這裏轉運到全國各地。

  今年69歲的白軍平是屯頭村遠近聞名的宮燈製作手藝人,他擅長製作兩米以上的大型燈籠,被大家稱為「燈籠大王」。「最大的我做過十米高的燈籠,其實原理是一樣的,20米的我也能做。」能做的底氣,來自白軍平精湛的手藝。

  堅持手工綁線、定型,一隻三米高的燈籠,就有40多根鋼絲做「龍骨」支撐,每根「龍骨」之間還要層層綁線定型。40餘年的製作經驗,讓白軍平即使戴着毛線手套也能精準定位綁線位置。「大型燈籠大多用在戶外場所,必須把骨架做結實,這樣風雪都不怕,更結實耐用。」

  佔據國內宮燈80%市場份額

  藁城宮燈最早可追溯至東漢。相傳,因其外形美觀、工藝精良曾進貢宮廷,因而得名「宮燈」。經年累月,參與宮燈製作的手藝人越來越多,形成了以屯頭村為中心輻射周邊鄉鎮的製作與銷售區域,產品統稱「藁城宮燈」。2007年,「藁城宮燈」製作技藝入選河北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十萬人家火燭光,門門開處見紅妝。」每到臘月,是屯頭村最忙的時候,家家戶戶忙着趕製燈籠,紅色的光暈映照在窗戶上,也照出濃濃年味。

  「近年來,藁城宮燈已由過去的單一品種發展到轉燈、羊皮燈、紙雕燈等18個系列200多個品種,造型也更豐富。」屯頭村黨支部副書記白彥光說,目前藁城宮燈已經佔據了國內宮燈80%的市場份額,年產量上億對,年產值超20億元人民幣。同時還遠銷韓國、日本、俄羅斯等國家,今年海外銷量也有了明顯提升。

  研發出手提發光紙雕方形工藝燈

  為了讓非遺技藝不斷創新,藁城宮燈也玩起「跨界聯動」。

  「今年涉及龍題材的比較多,我們設計的『龍鳳呈祥』『雙龍戲珠』等圖案的紙雕宮燈,基本上都是供不應求。」河北省工藝美術大師、蔚縣剪紙手藝人史有全說,紙雕宮燈不僅是蔚縣剪紙藝術與藁城宮燈造型藝術的結合, 還借鑒了中國傳統建築藝術的榫卯原理,非遺技藝相結合後,創造出的紙雕宮燈文化味足、趣味性濃。

  製作紙雕宮燈的原料主要選自山東的白卡紙,挺度和光澤度好,印刷也更鮮艶。「這款新研發的紙雕宮燈四角共雕刻了八條龍,下面輔以祥雲,燈上的龍風姿雄健,立體感十足。」史有全說,今年他們彌補了紙雕宮燈不能發光的遺憾,研發出可手提可發光的紙雕方形工藝燈和三角形工藝燈,深受孩子們喜愛。

  「我覺得對於每個國人來說,燈籠從不只是照明工具,從新年、慶典,到結婚、生子,它參與了我們每個重要時刻,它更像一種吉祥祝福,也象徵家庭的團結和溫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