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牛山/「嘴瓢」\喬 苓

  臨近年底,許多公司都會舉辦聯歡。有一個關於聯歡的口誤場面,講主持人原本想要報幕「下面請欣賞歌曲《我們都是一家人》」,卻不小心念成了「請欣賞歌曲《我們一家都是人》」。全場觀眾先是愣住,接着哄堂大笑。

  在內地,對口誤有一個常用詞語叫「嘴瓢」,當思維跟不上語言輸出的速度時,可能會出現發音不準確或說錯字的情況,都稱之為嘴瓢。出現這種情況多是因為緊張,給人一種嘴笨的感覺。

  嘴瓢在日常生活中很常見,幾乎每個人都出現過。有求職者想詢問公司的招聘主管是否需要「打工的」或者「人手」,結果由於兩個辭彙同時於腦海浮現而說成了「請問貴公司需要『打手』嗎?」很多商店要求在顧客消費完之後要對顧客說「慢走」之類的客氣話,一位服務員接完顧客電話諮詢,因為用語習慣對着電話那頭順口就說:「慢走,請小心台階」。

  明星也經常出現嘴瓢的情況。內地某位「星二代」在頒獎典禮上獲獎,當他發表獲獎感言時,看着台下的父親笑容燦爛地說:「爸爸,我特別希望兩年後、幾年後,別人都能說『我是你的爸爸』。」引發全場雷鳴大笑。在一次新年晚會直播現場,某省級電視台知名主持人把「新年快樂」說成了「聖誕快樂」,直播彈幕上襲來無數「大寫的尷尬」的網友評語。  出現嘴瓢後能否及時「找補」回來,十分考驗說話人的應變能力。二○二一年春晚,相聲演員岳雲鵬在節目中將「能耐」說成了「耐能」,之後迅速反應,機智地圓場稱「這是設計好的」,失誤變「包袱」。次年春晚,主持人撒貝寧則將「從春晚」讀成「重村晚」,後來在現場拿自己「砸掛」「祝觀眾朋友虎年和我一樣,虎頭虎腦,不會嘴瓢」,大方地化解尷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