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觀察/中國出口的機遇與挑戰\上海金融與發展實驗室特聘研究員 鄧 宇

  圖:中國電動車行業的出口增長成為亮點。中國汽車工業協會數據顯示,2023年中國汽車整體出口491萬輛,同比增長57.9%。首次超過日本躍居世界首位。
  圖:中國電動車行業的出口增長成為亮點。中國汽車工業協會數據顯示,2023年中國汽車整體出口491萬輛,同比增長57.9%。首次超過日本躍居世界首位。

  國際機構普遍預計,2024年全球經濟增長將放緩,全球貿易增長也將受到負面影響,短期看中國外貿出口增長壓力增大。中長期看,歐美日等主要貿易夥伴存在不同程度的「去風險」、「脫鈎斷鏈」趨勢,替代中國商品的規模和類型增加,將對出口形成拖累。但另一方面,中國出口價值鏈將有望進一步提升,而且出口市場多元化將發揮支撐作用。

  展望2024年出口,主要拖累項包括:一方面,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預計2024年美國、歐元區生產總值(GDP)增速分別為1.5%、1.2%,歐美出口市場的支撐作用減弱,較高基數下估計2024年中國出口同比增速或小幅回升,但出口增長空間或許有限。另一方面,地緣政治等因素導致的貿易分裂將顯現出負面效應。美歐日等國家意圖減少對華貿易依賴,加快實施的「近岸外包」、「友岸外包」等措施將減少需求。統計顯示,自2023年一季度中國降至為美國第四大貿易夥伴,取而代之的是墨西哥、加拿大及歐盟。

  不過,中國出口也有積極因素,主要體現在兩個維度:其一,出口市場多元化增強,區域內貿易有望加快增長。近年來中國陸續推動RCEP(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落地,擴大中東、中亞及非洲、拉美等出口市場,依託「金磚+」和「一帶一路」合作朋友圈,不斷提升對發展中國家出口規模。其二,出口商品貿易價值鏈將提升,中間品貿易將繼續擴大優勢。2023年中間品貿易佔整體進出口總值的61.1%,表明中國深度融入全球產業鏈供應鏈體系。統計顯示,2023年1-11月中國非金融類對外直接投資規模達到1156.8億美元,同比增長12.7%,鼓勵支持中國企業「走出去」,促進「投資─貿易」循環。

  中長期來看,雖然全球貿易增長乏力,但中國出口前景可期。其一,中國高附加值商品出口佔比將穩步提升,例如新能源汽車、光伏組件、鋰電池、通信電子等出口規模將持續擴大。研究顯示,亞洲交易量最大的22種中間產品,中國有20種處於領先地位。其二,跨境電商、數字貿易等貿易新業態新模式將加快興起。統計顯示,目前中國跨境電商主體已超10萬家,建設獨立站超20萬個,綜試區內跨境電商產業園約690個,與29個國家簽署雙邊電子商務合作備忘錄。隨着中國經濟產業轉型升級,出口價值鏈地位將加快上升,中長期看中國外貿出口將展現獨特的競爭優勢。

  外貿面臨的主要挑戰

  一是全球經濟放緩,海外需求減弱將拖累出口增長。2023年全球經濟復甦增長形勢較為複雜,市場和機構普遍預期全球經濟可能步入衰退,而且隨着歐美國家通脹壓力趨緩、前期刺激政策退潮,全球貿易總量將萎縮,海外需求將減弱。

  世界貿易組織(WTO)預計2023年全球商品貿易量增長率將下滑至1.7%,低於2022年的2.7%以及過去12年2.6%的平均水平。其中有兩方面因素影響:一方面從出口絕對值來看,2022、2023年中國商品出口規模分別達到3.59萬億美元、3.38萬億美元,較高基數下同比增長難度將可能加大;另一方面從中國主要貿易夥伴經濟增長預期來看,2024年乃至今後一段時期全球經濟增長的難度加大,大國博弈、地緣政治等不確定性因素增多,歐美主要經濟體增長放緩的概率較大。

  綜合來看,海外需求走弱疊加高基數影響,中國出口增速可能放緩,但究竟放緩到何種程度將考驗出口韌勁。

  二是大國博弈加劇,貿易限制政策增多,可能拖累出口。近年來,大國博弈加劇,歐美發達國家頻繁出台供應鏈重組、加徵關稅、高技術進出口管制和投資審查等各類貿易限制政策,不但致使全球貿易摩擦和爭端增多,而且抬高貿易成本。歐美國家頻繁借用「國家安全」或利用「價值觀貿易」出台貿易限制政策,美國不僅延長對華商品加徵關稅政策,而且提出取消中國最惠國待遇,阻礙中國外貿發展。

  與此同時,歐美發達國家試圖通過擴大對其他新興國家的進口來尋求部分對華商品進口替代,例如擴大對墨西哥、印度等進口。根據美國商務部數據,2023年1-11月,美國從墨西哥、越南、印度、印尼進口的貨物規模分別為772.6億美元、247億美元、4390億美元,合計5409.6億美元,較2022年同期增長約2%。同期從中國進口的貨物規模為3931億美元,較2022年同期下降21.3%。

  歐美日等主動替代中國部分商品出口的趨勢較強,大國博弈的態勢不大可能短期緩解,主要發達國家的貿易限制政策及不斷出現的貿易壁壘等將增多,將對中國的全球出口市場布局帶來負面影響。

  三是全球產業鏈外遷,其他新興國家可能形成一定替代。歐美日韓跨國企業為規避出口管制政策、降低產業鏈成本,將部分產業鏈從中國外遷到東南亞、印度和墨西哥等新興國家,加大對這些新興國家投資設廠。相較而言,東南亞諸國、印度以及墨西哥等新興國家正處於經濟發展上升期,擁有同中國經濟崛起過程中相似的後發優勢,因而出口規模連年快速增長,潛力空間較大。

  不過,這些新興國家在中高端製造領域缺乏核心競爭力,研發投入偏少,外資依存度普遍較高(例如越南出口的外資成分佔比超過65%),而且囿於產能規模所限以及產業升級薄弱,很難實現趕超。

  促進出口的建議舉措

  一是堅持穩步擴大對外開放,提高國際循環質量。全球化重塑、產業鏈重構和供應鏈重組背景下,中國應主動參與國際貿易合作協議談判、協商和貿易規則制定,堅持多邊主義原則和多邊合作機制,建立健全新興國家貿易合作與磋商機制,維護貿易發展權益;依託高水平貿易協定談判與磋商的機會,對標參考國際高標準貿易協定,推動高水平制度型開放;加快推進RCEP、CPTPP(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等高水平貿易合作協議條款的落地,穩步有序推動貿易體制機制改革和市場開放,降低貿易關稅壁壘,為打造區域貿易核心產業鏈和優化分工布局創設有利條件。

  二是積極拓展國際市場,促進出口市場多元化。近年來,中國出口企業積極出海,在東南亞、中東、中亞及墨西哥等地投資設廠,發展中間品出口貿易。統計顯示,中國境內投資者共在190個國家和地區設立境外企業4.7萬家,約60%分布在亞洲,北美洲、歐洲、拉丁美洲、非洲分別佔13%、10.2%、7.9%、7.1%,中國企業出海開始加快深耕全球市場。未來中國出口企業一方面要持續提高出口商品的附加值和含金量,延伸貿易價值鏈,佔據更多國際市場份額,另一方面要加快建立完善數字貿易基礎設施,發展跨境電商、數字貿易。

  三是強化外貿綜合服務能力,助力企業「出海」。聚焦中國出口市場多元化、出口商品結構多樣化新趨勢,加快跨境電商產業園區、新型離岸國際貿易和數字貿易試驗區建設,培育壯大數字貿易、服務貿易新動能。聚焦共建「一帶一路」和RCEP協議落地,加大推出一批圍繞高水平制度型開放的政策舉措,加強外部協作、政企聯動、政商交流、銀商合作,加大財稅金融綜合金融服務,支持出口企業拓展外部渠道、管道,健全涉外法律、金融、稅收等配套服務,助力企業安全走出去。

  四是金融機構要主動作為、加強改革創新,服務企業「走出去」。一方面要緊跟中國企業大規模、大範圍「出海」新趨勢,把握跨境投融資發展新機遇、新窗口,提升跨境金融服務水平,着力加強跨境貿易金融服務、匯率避險服務,重點對接跨境電商貿易試驗區、數字貿易試驗區,提供一攬子金融服務方案;另一方面加強關注中國企業出海,抓住RCEP、共建「一帶一路」發展機遇,通過開展撮合交易、跨境投融資服務便利化、離在岸金融服務等提供配套的綜合金融服務,便利企業海外投資布局,助力企業走出去。

  (本文僅代表個人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