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籲為「三農」開通金融「綠道」

  【大公報訊】記者任芳頡、郭瀚林北京報道: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完善鄉村振興多元化投入機制。其中特別提到,發展農村數字普惠金融,推進農村信用體系建設。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農村金融研究室主任、研究員孫同全向大公報表示,農村數字普惠金融通過大數據、互聯網和人工智能等數字技術,繞過了農村金融服務的一系列障礙,為金融機構解決了獲取信息和評判風險的難題,對於農戶來說,起到了增加家庭信用資產、提高信貸可得性的作用。

  「當前『三農』存量資產超過7萬億,但農民嚴重缺乏資產性抵押品,原因在於規模龐大的『三農』存量資產缺乏數字化、標準化,即缺乏公允的、可視可信的第三方估值體系,因此很難金融化。」國家鄉村振興局智庫專家周文龍表示。

  周文龍認為,要真正落實「農村數字普惠金融」,要做好三件事:一要鼓勵和支持民營市場化頭部企業進行農產品區域性優勢單品供應鏈體系的培育。二要鼓勵和支持央國企與市場化民營供應鏈頭部企業混改開展鄉村振興業務,真正把央國企的平台和資金優勢與民營企業的運營和專業優勢深度結合。三是金融監管制度要給「三農」真正開通無玻璃門的「綠色通道」,允許銀行採信優勢農產品單品供應鏈各方認可的第三方做的基於數字化和標準化的「三農」資產評估價值,並給予合理的風險加權,而不是機械執行「腰斬」慣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