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新展「山鳴水應」 重新探索人與山水

  圖:「山鳴水應」展廳現場。 中新社
  圖:「山鳴水應」展廳現場。 中新社

  M+博物館明天將開展全新「山鳴水應」,展覽展出M+館藏藏品,共近130件作品,探索在後工業時代愈發走向虛擬的世界中,山水與人類的複雜聯繫,透過富有詩意的手法,回應博物館展覽空間以及戶外城市環境,繼而重新想像山水。\大公報記者 劉毅(文、圖)

  「山水」遠遠超越肉眼可見的風景,更構成中國哲學思想和詩意想像的文化底蘊,啟發了東亞上千年的水墨畫傳統。「山鳴水應」展覽受此文化底蘊啟發,又加以發揚,透過視覺藝術、流動影像、聲音和設計及建築範疇,重新建構人與山水之間的關係,正如M+流動影像策展人江千慧表示,展覽涉及山水、大自然和時間等概念,她希望觀眾能從M+角度以及經驗去觀看展覽。

  九大主題創新詮釋

  展廳分為8個展示空間,行走在展場,如同在回廊中穿梭,每一個部分都有主題,總共涵蓋「擴闊經典」、「觀看的方式」、「宇宙觀」、「此岸彼岸」、「體驗時間」、「光與聲」、「介入自然」、「重新出發」和「通訊設備」九大主題,焦點展品王無邪的《天地情之十五》、趙無極的《無題》等作品,以及M+與Han Nefkens Foundation、森美術館、新加坡美術館委約阮純詩創作的《無聲的四十七日》等。

  M+水墨藝術副策展人楊浚承表示,此次展覽的主題「山水」有三層含義:一是傳統的山水畫,二是山水哲學,包括由此衍生的詩詞和宗教等,三是山和水與日常生活的關聯。

  展廳現場展出一眾藝術家作品,大多以山水為創作概念,繼而加以詮釋演繹,不失創新。譬如王無邪作品《天地情之十五》,呈現河流入海過程,加以稀釋的墨和淡彩渲染畫作,既令人想到傳統山水畫,也有充滿自然主義風格的藝術表現力。另外一件較為傳統的山水作品是尼古拉斯·帕蒂的《水中倒影》,作品靈感取自藝術家故鄉瑞士的阿爾卑斯山,以粉灰、粉藍、綠粉等勾勒山水景觀。

  數碼時代的山水意義

  現場還展出一系列裝置展品,引領觀眾想像數碼時代的山水意義。洪樹群的《下午四時》是兩段黑白錄像組成的裝置,左邊的畫面是發泡膠的靜態描寫,彷彿一塊在真空懸浮的山石,右邊呈現的是海浪的流動,從天際線可以看到午後斜陽。兩段錄像在人體大小的垂直屏幕上循環播放,如同時光穿梭。

  楊浚承補充說,展覽是在展館、展品之間,甚至是與觀眾之間,強調呼應關係。今次有一處展品是李禹煥的《關係項──鏡之道》,就很能體現這樣的策展理念,展品本身與展館外的風景相得益彰。

  「山鳴水應」展覽為期2年時間,展出期間會定期更換來自不同國家及地區藝術家、建築師等創作的作品,展覽的終章是希望觀眾可以藉此觀看周圍環境的山與水。

  展 訊/「山鳴水應」

  展期:2月3日起,為期2年

  地點:M+博物館南展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