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見錄/年貨指數\胡一峰

  春節不愧為最重要的傳統節日。為了它,人們創造出了專屬購物詞彙「辦年貨」,其他節日也置辦特色物品,諸如糉子、元宵、月餅,卻從無「辦貨」之專稱。原因之一,大概是春節需要置辦的東西量大而類多。春節年年過,不同年代的年貨卻各不相同。

  吃了臘八粥,辦年貨的工程便開始了。網傳,麻將機有望新晉年貨主力,銷量同比增長近七倍,而且超過一半是九○後買走的。看來,年輕人「麻技」令人欣慰。麻將號稱「國粹」。「搓麻」之時,四人圍坐,眾人圍觀,合乎團圓之意,與春節意頭十分貼合。不過,麻將機自動洗牌,雖少了搓的麻煩,但沒了喧鬧的快樂,而這嘩啦嘩啦之聲,本是節日和聲。

  與麻將機相仿,這幾年成功登上年貨榜的還有日用小家電、健身用品、預製菜。春聯窗花、新衣新帽,亦是年貨的老幾樣。當然,零食更不能少,畢竟,過節約等於「逛吃」嘛。說到吃,真是回憶滿滿。兒時過年,年貨裏的零食大宗是瓜子和花生,且大多是生的論斤買來,自家架起大鍋炒熟,裝在吃空的餅乾鐵盒裏。出門時,抓上一把,小夥伴春節社交就穩了。見了面,大家口袋都鼓着,不裝滿花生瓜子,是對大年初一剛穿上的新衣服最大的不尊重。

  生活的變化在乾果上反映很快。先是花生瓜子從「美容」到「整容」,裹上糖霜,添加風味,又變成花生糖、瓜子餅,繼而開心果、腰果、碧根果、夏威夷果等洋氣乾果大舉進犯,終於取代了花生瓜子的霸主地位。到了我女兒這一代,不用說空餅乾鐵盒早成古董,乾果進門大多自帶禮盒禮包,還打上了「堅果」的家族徽章。散裝的花生和瓜子呢,蝸居在早市一角,老年人嚼不動,年輕人不愛吃,鍾情擁躉,唯我等中年懷舊之徒耳。

  年貨是社會表情,也是發展指數,真實反映出百姓生活的質量,以及包含其中的喜樂悲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