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開年三大展亮相午門展廳 探尋交流互鑒的文明發展之路
故宮午門之上,古老文明瑰寶交映生輝。2024開年之際,「歷史之遇—中國與西亞古代文明交流展」「璀璨波斯—伊朗文物精華展」,以及「埃爾奧拉—阿拉伯半島的奇跡綠洲展」共同亮相故宮博物院午門展廳。三個展覽內容各異又相互關聯,以精美的文物串聯起絲綢之路上的重要文明,呈現不同文化悠久璀璨的歷史,更展現人類文明交流的源遠流長,以及在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過程中互學互鑒共同發展的華章。 ◆文、攝:香港文匯報記者 江鑫嫻 北京報道
中國與西亞的「歷史之遇」
河南鄭州雙槐樹遺址出土仰韶文化牙雕家蠶、廣東南越王墓出土西漢銀盒、陝西法門寺地宮出土唐代刻花藍色玻璃盤、新疆吐魯番阿斯塔那墓地出土唐代騎士紋錦、清乾隆剔紅漆盆玉石葡萄盆景、伊朗國家博物館藏青花海水白龍紋天球瓶……「歷史之遇——中國與西亞古代文明交流展」在午門正殿展廳展出,展現中國與西亞跨越千年、互學互鑒的歷史,展期至4月11日。
展覽分「東西輝映」和「大路相連」兩個單元。「東西輝映」單元,通過文獻展示中國與西亞相遇相知的歷史,用文物展示中華文明的起源及其「禮序乾坤,樂和天地」的基本特質,揭開文明交流的歷史序幕。「大路相連」單元,以使者、冶金、玻璃、絲綢、傢具、青花瓷六個板塊,呈現中國與西亞古代文明在技術、藝術、文化與思想等方面的交流互鑒,講述絲綢之路上的中國故事,展示中華文明包容、創新的文化特質。
在展廳內,觀眾首先看到的是記錄中國與西亞交流情景的古籍。唐貞元十七年(公元801年)撰寫的《通典》,記錄了阿拉伯帝國情況;歐陽修等人撰寫的《新唐書》,是記錄中國與西亞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文獻;700多年前,以波斯文成書的《史集》中,圖文並茂地記錄了中國簡史。
故宮博物院器物部副研究館員冀洛源講述了兩地數千年的交往史。他表示,先秦時期,葡萄等作物自兩河流域傳至中國新疆。兩漢時,原產自伊朗、外高加索地區的苜蓿等先後入華;來自北非、西亞的獅子流行於中國。石榴原產於以伊朗高原為核心的波斯地區,約在西漢以後逐漸經中亞地區來到中國。晚唐五代後,原產自阿拉伯半島南部的乳香,盛產於伊朗的番紅花,隨着絲綢之路貿易的繁盛來到中國。展櫃中唐代的石獅子、清代的玉石葡萄枝剔紅花卉紋盆景和瑪瑙石榴樹掐絲琺琅嵌畫盆景等便是歷史的「見證者」。
展覽現場,觀眾還可以看到陶彩繪馬、三彩胡人騎馬狩獵俑、三彩駱駝等。「中國與西亞古代文明的交流,離不開人的努力。是他們成就了亞洲古代文明的美美與共。」冀洛源說。
北朝至隋唐時期,波斯生產的織物已來到中國。中國工匠模仿異域圖案、吸納外來題材,設計出符合本土審美的新式紋樣。展覽現場,一件唐代騎士紋錦殘存部可見身騎翼馬、高鼻長髯的騎士,翼馬在拜火教中作為太陽神密特拉的化身,是典型的薩珊波斯裝飾題材。
中國與西亞古代文明由絲綢之路相連,使者與物產往來,藝術與文化互鑒。精美的金銀器就體現着這種交流的痕跡。中國金銀器的製造技術在春秋、戰國時期迅速發展,至兩漢時期已形成較為成熟的工藝體系。這一時期,西亞金銀製品與工藝不斷東來,如廣州南越王墓出土的裂瓣紋銀盒、廣西合浦漢墓中出土的多面金珠串飾就採用了相關工藝。
沙特珍貴文物揭秘「奇跡綠洲」
「埃爾奧拉——阿拉伯半島的奇跡綠洲展」由沙特阿拉伯埃爾奧拉皇家委員會和故宮博物院合作舉辦,法國埃爾奧拉發展署提供支持,在午門西雁翅樓展廳對公眾開放,展期至3月22日。展覽以精彩紛呈的沉浸式觀展體驗,為觀眾講述沙特阿拉伯西北部城市埃爾奧拉七千年來人類繁衍生息的故事。
今次展覽是埃爾奧拉首次向中國觀眾展示其壯觀的自然風景、珍稀的考古文物和豐富的文化遺產。230餘件展品中,更是包括50件此前從未對外展示的全新出土文物,於故宮博物院首次亮相。
埃爾奧拉位於沙特阿拉伯首都利雅得西北1,100公里處,是一處坐落於一望無際的沙漠環境中的山谷綠洲。這裏留下了自公元前5200年來眾多的考古遺址,新石器時期建造的穆斯塔提爾(Mustatil,一種矩形建築遺址)、古代阿拉伯半島北部諸王國中的德丹王國和利哈亞尼王國遺址、納巴泰王國與羅馬帝國時期的黑格拉古城、倭馬亞王朝時期的古爾赫遺址、埃爾奧拉老城……現在的埃爾奧拉依然是一座生機勃勃的城市,並向全世界來客開放。
展覽分為四個部分「從史前時期到青銅時代」「阿拉伯半島北部諸王國」「文字和語言」「現代埃爾奧拉」,闡釋人類如何改造這裏嚴苛的生存環境,又如何受到環境的影響,在此創造出「奇觀」。
公元前20萬年左右,埃爾奧拉地區的居民過着採集遊獵的生活。舊石器時代早期,人類從非洲等不同區域遷徙至這裏,典型的阿舍利人遺址和手斧等器物便是見證。
公元前10世紀至公元前1世紀,埃爾奧拉政權分散,每片大綠洲都分處不同國王的統治之下,其中包括德丹王國與利哈亞尼王國。如今,德丹王國和利哈亞尼王國仍留有眾多遺存,包括德丹語銘文雕刻、巨大的帝王神祇雕像、祭祀用的砂岩小像等等。
作為埃爾奧拉地區最著名的遺蹟,黑格拉地處開闊平原。考古學家在此發現了大量古羅馬軍團和其他部隊留下的希臘語、拉丁語銘文雕刻。黑格拉遺址以其約百座巨大岩墓而聞名。岩墓保存完好,外部立面裝飾細節和內部墓室結構至今仍清晰可辨。
埃爾奧拉地區還擁有刻於岩壁、石塊上的成千上萬件銘文雕刻,構成了名副其實的「露天圖書館」。
216件文物展現「璀璨波斯」
「璀璨波斯——伊朗文物精華展」由故宮博物院,伊朗文化遺產、旅遊和手工藝部,以及伊朗國家博物館主辦,在午門東雁翅樓展廳展出,展期至4月11日。
伊朗地處西亞,是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史前文化可追溯到數十萬年前,先後建立的阿契美尼德王朝、帕提亞王朝、薩珊王朝等在世界上均具有廣泛的影響。在中國史籍中,西漢時稱其為「安息」,南北朝之後稱「波斯」。作為東西方交流的必經之地,伊朗藝術融匯了不同族群的文化元素,在諸多領域都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果,影響了歐亞大陸的諸多國家和地區。
展覽分「包容之美」「東西相通」兩個單元,薈萃了伊朗多家博物館收藏的216件文物。從宮殿建築到居室傢具,從殿堂珍品到日常用器,從繪畫藝術到文字書寫,通過建築、雕塑、陶瓷、玻璃、金屬、書法、繪畫等各類文物,展現古代伊朗藝術的不朽魅力,展示了古代波斯文明在交流互鑒之中留下的輝煌壯美的物質文化遺產。
伊朗的陶瓷、玻璃生產歷史悠久。約3,500年前,受埃及和兩河流域的技術影響,伊朗出現玻璃技術,為之後釉磚和低溫釉陶的出現奠定了基礎。同時,伊朗還是古代西亞重要的冶金中心。冶金技術的發展直接推動了文明的高度發展,王朝疆域得以擴展。另外,金粟、掐絲、鑲嵌等細金工藝較早便在伊朗藝術中生根開花。展品上栩栩如生的動物形象,五彩斑斕的寶石搭配,精緻奇妙的器物造型,表現了古代伊朗多元的文化內涵。
觀眾還可以在異國文物中找到熟悉的元素。例如一塊拉傑瓦迪納彩龍紋釉磚上,一條藍色游龍回首,周圍裝飾着雲朵等圖案。眾所周知,龍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圖騰之一,伴隨着中伊交往的歷史,龍以外來者的身份逐漸融入對方的文化藝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