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裝設計師林春菊 助華服文化傳承不息

◆林春菊向學員傳授經驗。中新社
◆林春菊向學員傳授經驗。中新社

◆林春菊相信,帶有中式元素的時裝在未來將逐漸普及。 中新社
◆林春菊相信,帶有中式元素的時裝在未來將逐漸普及。 中新社

  回想起來,林春菊覺得人生裏有幾個跡象和轉折,都指向了中式時裝設計師這一職業——幼年愛擺弄些布料為芭比娃娃做衣裳,受電影《教父》啟發設計的畢業作品,以及在TVB高強度且龐雜的訓練裏夯實的創作基礎。

  像一根金線將這些跡象貫穿在一起的,則是設計的故事性。正如去年她在展覽「三城記——明清時期的粵港澳灣區與絲綢外銷」陡然獲得靈感,以華服為藝術載體,創作場域特定的裝置作品《那時——彼岸》,在香港藝術館內打造一個連結過去、當下和未來的工作室。

  眼下展覽告一段落,林春菊身穿華服接受中新社記者專訪,身後掛着各式糅合傳統與時尚潮流的旗袍。當再提到「故事性」,她眼裏躍動的光芒與笑意,昭示着她將帶領我們由那一方工作室走入她的華服世界。

  為無綫劇集設計古裝

  說來幸運,林春菊的創作生涯少有波折。因畢業作品獲TVB服裝主管青睞而順利入行。那時,她善於爬梳史料從中敏銳捕捉文化特徵的天賦已逐漸顯露。「在電視台工作很有趣,會接觸到不同的項目,比如為綜藝節目嘉賓設計衣服、為港姐選拔做旗袍,以及為電視劇設計古裝等。」這些具挑戰性的工作,在她眼裏都是不可多得發揮創意的機會。

  每次收到劇本,林春菊都會仔細研讀,深入了解角色的性格、喜好和習慣,以及劇情走向等,並在服裝設計的細微之處加以呈現。這當中,印象最深要數為電視劇《蒲松齡》的角色設計服裝。性格迥異的人物群像和光怪陸離的神怪傳說,讓她凌波微步般穿梭於一個瑰奇飄揚的想像世界,並透過手中的一頂帽、一條狐狸尾巴和一件做舊的外套,將那些星雲旋動、草木蔓發的故事娓娓道來。

  在TVB工作的那兩年,說長不長、說短也不短,在林春菊身上留下了很深的痕跡。「電視台的工作經驗對我之後的發展有很大幫助,我有機會接觸不同款式、不同年代背景的服裝,訓練了我對顏色、布料質感的敏感度。」

  藉擺攤累積經營經驗

  那之後,林春菊決定創立自己的服裝品牌。她很清楚,想要在當下競爭激烈的時裝市場立足甚至脫穎而出,關鍵在於品牌價值與定位。她考慮良久,最終選擇了「偏門」的中式服裝。「香港是一個中西融合的地方,擁有時尚觸覺。現在越來越多的香港市民願意接觸有中式元素的時裝,我相信將來會逐漸普及。」

  然而一切也是摸着石頭過河,林春菊的創業之路亦非坦途,她曾拖着行李箱,裏面裝滿自己設計的服裝,輾轉於香港各區的市集擺攤,有時旁邊是鹹魚檔,不時傳來陣陣味道,有時碰上風雨交加的壞天氣,只得狼狽地離開。這些十多年前的事,如今回憶平添了幾分感觸,「其實如何跟顧客溝通,如何經營一間店舖,如何去推進生產和推廣品牌理念,都是在那個過程裏,一點一滴累積到的。」

  如今位於高山劇場的這間店,彷彿林春菊設計生涯的縮影,一邊是糅合當代時尚元素的華服,一邊是以剩餘牛仔布料製作的花朵裝飾,彰顯她一貫秉持的「再生時尚」環保理念,而另一邊則是一張堆滿布料的工作台,學員們圍桌而坐專注於手中的針線,那是華服文化傳承不息的見證。 ◆中新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