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廊】藏在年糕裏的回憶

  賴春蕾

  「糖糕粄、糖圓粄……」騎着三輪車的中年婦女走街串巷,車上的小喇叭不知疲倦地一遍遍叫喊着,吸引了不少人購買。我也情不自禁走了過去。

  小小的三輪車上,放着一大塊年糕,淡淡焦糖色的年糕已經賣了大半,切口處顏色稍淡,紋理清晰,一些炒得金黃的花生星羅棋布鑲嵌其中,讓人看了就垂涎三尺。

  我買了些年糕,迫不及待地品嘗。一口咬下去,冷硬的年糕,是含蓄的,它的醇香並沒有立刻散發,而是在不動聲色中,讓你愈嚼愈香。現在的年糕,一般都用電蒸鍋蒸,有時也用塑料袋一袋袋裝好再蒸,利於保管,也方便饋贈親戚朋友。用料雖然都是江米、紅糖,還有炒得焦香的花生,但是相比多年前,用大粄籃裝着年糕,在鐵鍋裏用柴火蒸上一天一夜的口感,還是差了那麼一點。

  藏在年糕裏的回憶,就這麼猝不及防地跳了出來。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蒸年糕前,還有很多準備工作要做。灶台上用了一年365天都沒鏟過鍋灰的大鐵鍋一定要先清理乾淨。母親會讓哥哥幫忙,合力把大鐵鍋小心翼翼地從灶台上撬起來,抬到空地上,再倒扣在木板上。黑黑的鍋灰布滿了整個鍋底,根本看不出鍋的顏色。母親用鋤頭小心地從鍋底刨下一片片鍋灰,鐵鍋漸漸露出原本的底色。這可是個精細活,母親並不放心讓誰去做,生怕一不小心把鐵鍋給砸壞了,那可得花錢買過新的。

  鐵鍋備好了,柴火也要備足。廚房裏,引火用的刨木屑、堪比汽油彈一點就爆燃的荊棘,還有大大小小的乾枝椏、小塊的木板、兒臂粗的樹幹幾乎堆了半人高。蒸年糕的粄籃,也早已清洗晾乾。我們把剛摘回來的芭蕉葉,清洗晾乾,一片片鋪滿了整個粄籃。

  萬事俱備,只欠東風。這時就要看母親的絕活了。母親拿出一個大盆,把江米混合了一定比例糯米碾成的米粉倒入其中,堆成一堆,中間挖個大洞,把用慢火熬煮出的紅糖水倒入其中,再把米粉往中間的糖水裏傾覆,用力攪和。這些糖水是遠遠不夠的,還要邊揉邊加少量的溫開水持續攪和,直至成團。這個活兒最累人,要反反覆覆翻來覆去地用力揉,直到一盆米粉從粉狀到顆粒狀到塊狀,最後成為柔順的一整團泥狀,可以隨意搓圓捏扁,才算大功告成。這時再撒入一把炒得焦香的花生,再隨意揉散至整個麵團,放半個小時醒麵團,就可以蒸年糕了。

  母親把粄籃裏的葉子都刷上薄薄一層豬油,把麵團放上,平整地攤成圓餅狀,鋪開至整個籃底,這樣蒸出的年糕不會黏底,並會順着籃壁往上發糕。

  孩子們早已把火燒旺,大鐵鍋裏的水咕嘟咕嘟冒着熱氣,湯匙的匙柄隨着沸騰的開水旋轉翻騰,像在水中翩翩起舞,不時撞擊鍋底,發出脆響。母親把隔水的木篦子放下,再放下粄籃,蓋上鍋蓋後沿着鍋沿圍上一層濕布,防止熱氣跑漏。

  這樣厚實的年糕,要蒸上整整一天一夜。臨睡前灶膛裏的火熄了,還有溫熱的餘燼,燜上一夜。第二天起來時,年糕就可以出鍋了。這時的年糕已經發滿整個粄籃,亮亮的明黃色,軟軟的,散發出香甜的味道。待年糕變得溫熱後,再用刀切下,還是軟軟的,不成形狀、黏手黏牙,卻是愈吃愈香,間或咬到花生,那焦香的滋味彷彿讓味蕾都激動了,滿口生津。

  這樣蒸出來的年糕能保存整個正月。完全冷卻變硬的年糕,可以切成一條條或一片片當零嘴吃。有客人來時,年糕放熱油裏炸至金黃,更是讓人吃得停不下來。

  想到這裏,我忍不住打了個電話給母親,說起這些陳年舊事。母親說,以前過年能有年糕吃是很幸福的事。母親還說了一些蒸年糕的小竅門。如紅糖水裏加一點豬油,蒸出的年糕不易黏底,又色澤鮮明。蒸年糕時,要在鍋裏放一把瓷湯匙,水煮開了,就能聽到湯匙在鍋裏隨着沸騰的水翻騰撞擊聲。要是沒聽見這聲音,鍋裏就要添水了。這樣就不用經常打開鍋蓋查看,導致跑了熱氣,蒸出的年糕也不好吃。我不由得為母親這些生活的智慧而感嘆。

  「黃白糯米賽天驕,吉兆黏合福萬條。祈盼生活無限美,一年更比一年高。」年糕與「年年高」諧音,寓意孩子一年比一年長高,也希望生活像芝麻開花節節高。小小的年糕裏,飽含着人們對子女健康成長的祈願,也暗藏着人們對未來幸福生活的美好希望。快過年了,你們吃年糕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