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淺談】扁鵲救死扶傷著《難經》 奠定中醫文化基礎

  中醫學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中華文化其中的一個重要元素,但行醫事跡比較具體詳細載於史冊者,始於春秋末年的扁鵲。扁鵲(公元前407年至公元前310年),姓秦,名越人,渤海郡鄚人,其事跡詳見於司馬遷《史記·扁鵲倉公列傳》。他曾在趙國行醫,趙人古代以鳥為圖騰,尊鳥而愛鵲,因為醫師治病救人,帶來喜訊和安康,人們習慣把醫術高明的醫師稱為扁鵲。秦越人因其精湛的醫術而被趙人稱為扁鵲。後來這稱謂傳揚開來,世人皆以扁鵲稱他。

  扁鵲年輕時並非醫師,只是在家鄉管理一所客舍,客舍來了一位叫長桑君的客人,兩人一見如故,經常討論醫學方面的問題。十年後長桑君把自己珍藏的醫學秘方書贈予扁鵲。其後扁鵲開始到各地行醫,蹤跡遍及齊、魯、晉、趙、魏和秦等國(今山東、山西、河南、河北和陝西等地)。

  扁鵲行醫至虢國時,恰遇虢國太子「暴蹶而亡」已有半天,正準備收殮。他在宮門外向一個喜好醫術的中庶子詳細詢問太子生病經過和症狀後,便斷定太子沒有死,而是患了一種叫「屍蹶」的病(休克昏迷)。他着中庶子入宮看看太子是否耳朵有嗚嗚之聲、鼻翼有輕微浮動、大腿內側有溫熱,結果真如扁鵲所言,於是中庶子把扁鵲請進去。扁鵲仔細為太子切脈,讓弟子子陽磨礪針石,在太子頭頂中央的百穴位進行針刺。一會兒後太子便睜開了眼睛,扁鵲叫弟子子豹在太子兩脅敷藥,𣎴久太子便坐了起來,又服了二十天湯藥,之後便完全康復了。消息傳出後,人們都認為扁鵲有「起死回生」之術。

  察氣色可觀病情變化

  扁鵲行醫至齊國,見到國君齊桓侯時,便說他已生病了,病症顯現在肌膚表面,要及早治療,但齊桓侯沒有理會他。過了五天,扁鵲再往拜見,並對齊桓侯說他的病已經到血脈了,齊桓侯卻很生氣,認為自己沒有病。再過了五天,扁鵲說齊桓侯的病已經到腸胃了,再不治療,就會很危險,但齊桓侯還是不肯接受自己有病的事實。又過了五天,扁鵲只望了齊桓侯一眼便轉身走了。齊桓侯感到奇怪,派人詢問原因,扁鵲回覆說齊桓侯的病已進入骨髓,無法救治了。再過五天,齊桓侯病情危殆,不久便死去了。由此可見齊桓侯諱疾忌醫,再三延誤了治病時機。

  另一方面,在兩千四百多年前,扁鵲能夠從齊桓侯的氣色中,看出病的所在和病情的變化發展,可見他望診的深厚功力。從以上兩個醫案中,扁鵲在診法上已經綜合運用了中醫學的「望、聞、問、切」四診法,熟練掌握了砭石、針灸、按摩、湯液、熨貼等多種治療方法,尤其擅長針灸。

  扁鵲率弟子子陽等十多人周遊列國行醫數十年,積累和收集了豐富的臨床經驗和醫學理論,著有《黃帝脈書》、《扁鵲脈書》、《黃帝八十一難經》(簡稱《難經》)等二十餘部著作,可惜後來大多散失,流傳至今僅有《難經》。《難經》記載命門、元氣、三焦整體說和獨取寸口診脈法等,為中醫學奠定基礎。此外日本醫學界對扁鵲的《難經》有多家註述,美國把扁鵲寫入外科的教科書,阿拉伯的醫典收載了《難經》中有關脈學的理論。扁鵲在臨床診斷和病理分析上對中國醫學文化有卓越的貢獻,中醫學界稱之為「醫聖」,在中醫學史上具有崇高地位。

  ◆ 緩圓(退休中史中文科教師,從事教學工作三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