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進涿州 三之二】民企不絕望 重振爭春天


◆鱘魚養殖商崔西慶
◆鱘魚養殖商崔西慶

◆顧客們在孫小靜供職的家電商城選購電器。
◆顧客們在孫小靜供職的家電商城選購電器。

◆電子科企負責人馬博文向香港文匯報記者展示洪水中受損的設備。
◆電子科企負責人馬博文向香港文匯報記者展示洪水中受損的設備。

◆涿州米商蘇傑介紹她新添的設備。
◆涿州米商蘇傑介紹她新添的設備。

◆去年,蘇傑的稻田被洪水浸泡。
◆去年,蘇傑的稻田被洪水浸泡。

再進涿州 三之二
再進涿州 三之二

  時隔5個月再次見面,在河北涿州經營家電銷售的孫小靜遠遠就向香港文匯報記者張開雙臂,「好久不見」,雖然紅了眼圈,但不同於5個月前殘酷水災後的心痛落淚,這一次她的眼淚更多是源於幾個月努力重建的感動。現在,她所供職的家電城已經煥然一新,紅色廣告語和熱鬧的節日歌曲將新春氣息渲染得濃濃郁郁,「重建終於完成,我們開始步入新生活了」。

  被洪水泡毀生產設備的電子企業,加班加點研發,努力爭取新一年新產品贏得好成績;免費幫助市民檢修電器的家電商正布置新春活動,想盡全力把壞事變成好事;洪水中全軍覆沒的鱘魚養殖戶剛從外地買來的30萬尾魚苗已經下塘,一條條小魚正承載着新希望努力生長;貢米企業將一部分因洪災絕收的稻田補種了冬小麥,受損的現代化大棚、農田基礎設施還在等着開春解凍一步步換新。

  在這個格外寒冷的冬天再次相見,河北涿州的各行各業熱氣騰騰,民企老闆們說,再冷的寒冬都擋不住春的到來。◆文、圖:香港文匯報記者 馬曉芳 河北涿州報道

  養殖企業: 撒希望之苗 靜待魚長成

  對於涿州鱘魚養殖專業戶崔西慶來說,一場洪水把幾千萬人民幣化為烏有:幾十萬尾鱘魚被沖走淹死一條不剩,包括十年積蓄的鱘魚種魚也全部罹難,冷庫、魚子醬加工線、充氧排風等所有魚塘設備無一倖免,「全沒了,洪水過後,只剩下開裂的牆體和魚塘裏厚厚的淤泥。」

  鱘魚是中國淡水魚中體重最大的魚類,被稱為「水中活化石」,肉質鮮美,營養價值高,全身上下都是寶。洪水來時,崔西慶花費200多萬元(人民幣,下同)裝置的魚子醬設備剛調試成功,一天未啟動就被沖成了七零八散的廢鐵。

  站在被洪水泡裂牆體的辦公室2樓俯瞰,破敗的養殖池空空如也。洪災前,養殖池裏曾暢游着兩萬多條鱘魚種魚,價值超過1,300萬元,魚齡從4年到15年不等,最大的有400多斤,「那時每年可以產3,000萬尾魚苗,能賣400多萬塊錢。」

  如今,這個「國家級鱘魚原種場推廣示範基地」已經沒有一尾種魚。崔西慶剛從外地購買來的30萬尾魚苗正在分批下塘,這是他完成部分魚池重建後的第一批魚苗,也是養殖場的「希望之魚」,等到今年8月份,小魚苗們才能長成兩斤左右。

  盼資金支持購買原種

  循着嘩嘩水聲,遠遠可見身穿捕魚雨褲的工人們正在捕撈成品鱘魚,「這些魚都是災後買來的大魚繼續飼養的,主要是為了滿足客戶的迫切需求,如果不趕緊供應,很多客戶就流失了。」

  「養大一條魚,太不容易。」崔西慶介紹,鱘魚對水質、水溫要求都比較高,需要設置遮陽棚避免陽光直射,魚塘必須24小時打理。

  但最讓崔西慶頭疼的,不是魚沒了,而是新魚怎麼來。雖然災後他獲得了一些資金支持,但對於清零的魚場來說杯水車薪。看着滿池歡快游弋的魚苗,他渴望新年能獲得一些項目支持,「讓我有資金購買鱘魚原種,通過幾年努力再把『國家級鱘魚原種場推廣示範基地』的牌子擦亮。」

  家電經銷商:力助街坊客 壞事變好事

  「洪災後我們立即開始下鄉做免費涉水家電檢測,一直持續到去年9月初,陸續去了100多個村檢測了6,000戶。」談起剛剛過去的這幾個月,從事家電銷售的孫小靜依然無法心平氣和,每每哽咽着憶起災後重建都忍不住眼眶發紅。涿州大多數村都採用天然氣壁掛爐取暖,壁掛爐涉水後風險隱患大,「11月份就是北方供暖季,為了保證受災百姓順利供暖,我們在9月份免費家電檢測的同時,還做了900多戶壁掛爐的免費檢測。」

  家電城老闆王勁松去年9月12日深夜發布了一則朋友圈,視頻中他跟幾個好友正在慶祝災後修整重建的階段性勝利。那是洪水後他第一次放縱,在友人的擊掌節拍中,王勁松唱起最喜歡的那首歌:「心若在夢就在,天地之間還有真愛,看成敗人生豪邁,只不過是從頭再來。」說「從頭再來」很容易,真正的「從頭再來」要難一萬倍。父創業子建業,王勁松從父親手裏接棒後從不敢懈怠,「要對得起父輩的辛苦汗水,對得起跟着咱闖蕩的員工,也要盡最大努力幫助街坊鄉親。」

  今年鄉親消費更謹慎

  常在銷售一線,孫小靜明顯感覺今年人們的消費格外保守謹慎,大多只買一些應急的便宜電器湊合用。「面對各種困境,我們一直在努力把壞事變成好事:專賣店被淹了,就借此機會遷到新址;外部環境不佳,就盡力練好內功,優化公司管理,讓服務更到位。」

  「歡樂中國年,歡樂歡樂中國年……」電器商城裏一條條紅色彩旗上「新涿州、新生活」字樣分外醒目。在熱鬧氣氛的簇擁下,好幾樣家電被洪水泡壞的老張正忙着挑選電器,「受災補貼發放下來了,想先買一台電視機,等明年家裏重裝好了再買別的大件電器。」

  春節臨近,孫小靜和同事們都在忙着「旺年會」,她開心地發來店裏人頭攢動的照片:「你真正對大家好,這片土地的人民肯定記得你。希望咱們老百姓的生活一年更比一年旺!」

  電子生產企業:政策助減負 全力保研發

  「你得先活下來,然後再努力做得更好。」作為涿州一家中小型民營電子科企的負責人,馬博文親歷了洪水淹沒配電室、實驗室、倉庫時的「無情」,也在災後感受到了從政府到客戶的「有情」。節前幾天,他和同事們還在抓緊時間研發試驗,為開春的新訂單做準備。

  走進生產車間,設備上的斑斑銹跡如在講述着5個月前的驚險。「幸好當時政府通知及時,在洪水來前我們就把用於生產的化學產品全部搬到了2樓,如果化學產品浸水,後果不堪設想。」洪災發生後第4天,馬博文所在的企業就開始了復工復產,「但一些大型設備浸水後影響了生產,由於資金壓力到現在仍無法更換。」

  經過洪災,馬博文明顯感覺企業和政府的交流多了、關係近了。座談會、交流會、招商會,政府在災後通過各種會議搭建資源共享、供應鏈對接平台,聯合金融機構出台了扶持政策。

  政府出面向客戶解釋

  讓馬博文體會最深的是一封發往東北的「解釋函」。「當時有一個東北客戶的大訂單因災不能如期完成,我們非常着急。政府主動出面給客戶發去解釋函,希望對方給予理解和支持。」來自政府的背書讓客戶感受到了更多誠意和信心,企業保住了訂單,還獲得了客戶更多支持。

  「研發是科技企業的生命線,不管再難都不能斷也不敢斷。」馬博文所在企業每年的研發投入在兩百萬(人民幣,下同)左右,一場洪水就沖走了他們一年的研發費用。在資金缺乏的限制下,如何平衡「重建」和「發展」、全力以赴保企業研發成了頭等大事。

  「扎實的科研實力是我們的信心之源」,在實驗室,馬博文展示了最新研製的散熱冷凝膠,可高效、快速降溫,提高電池性能、延長使用壽命,「目前全國掌握此技術的企業僅有兩家,今年我們計劃面向新能源動力電池全面推廣,同時挖掘手機散熱殼、儲能電站、光伏發電板等更多領域市場。」

  水稻種植企業:莊稼天天長 設備慢慢添

  雖然崴了腳,涿州米商蘇傑一得空,就一瘸一拐地去車間看一看,「年底了,必須得保證生產發貨,盡量把洪災的損失找補一點回來。」洪水將一袋袋大米從車間沖到牆頭,生產設備全部損壞,蘇傑卻仍信心滿懷:「莊稼得一天天長,設備得慢慢添。扛過這個冬天,新水稻就下來了不是?」

  「涿州種植水稻始於三國曹魏時期,至今已有1,700多年歷史。」談起涿州貢米,蘇傑有說不完的故事,史料記載,乾隆年間宮廷選用涿州「稻地八村」大米為膳米,「貢米」之稱由此而來。「好水出好稻,正因為這裏水質好,所以水稻品質高。」而讓蘇傑始料不及的,是這「好水」有一天變成洪水傾瀉而下,多年心血毀於一旦,「由於地表水下降,涿州貢米的種植範圍不斷縮減。從我父親開始就在做涿州貢米的推廣保護,到現在已經幾十年了。所以,就算再難,我也得繼續把涿州貢米做下去。」

  踩着深一腳淺一腳的冰雪和泥水,香港文匯報記者跟隨貢米生產負責人曹會沖來到被大雪覆蓋的稻田。早已乾枯的土灰色水稻秸稈倒在田間,洪水來時還未來得及灌漿的乾癟稻穗迎風瑟瑟,「洪災哪怕再晚幾天就不至於絕收,太可惜了。」若不是沒頂洪水數日浸泡,水稻也不會絕產。曹會沖正發愁開春的農事,「要全部把水稻秸稈割掉才能復耕,否則秸稈會纏繞機器無法工作。」

  信懷希望必所向披靡

  水稻良種繁育基地、自動化稻穀加工廠、稻作文化博物館、高標準水稻試驗田、博士農場綜合體……蘇傑多年經營的貢米產業被洪水沖得粉碎。災後她急得大病一場,但卻沒停止自救。去年11月份,剛花幾百萬新添的設備安裝上線,新一年她還打算將生產車間搬遷到新址。

  看着一袋袋整裝待發的大米,蘇傑滿懷希望:「滿懷希望就會所向披靡。」面對百廢待興的試驗田,她說很快春天就來了,到時候一切肯定都會不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