黛西札記/經典的誕生\李夢

  圖:《西遊記》劇照。
  圖:《西遊記》劇照。

  每年寒假及暑假,內地不少電視台都會重播《西遊記》電視劇,吸引一眾大小朋友重溫。從一九八六年在中央電視台正式播出至今,這部根據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改編的同名電視劇,經過將近四十年的重播又重播,影響力愈見顯著。如今再看當年的劇集,固然有動畫特效簡陋、攝影機位不足等等缺憾,但觀者從不會因此而消減觀看此劇的熱情。究其原因,其一在於《西遊記》原著文本的恆久魅力,二在當年劇組一眾表演藝術家及創作者對於劇本的推敲、對於演技的琢磨以及對於經典的尊崇。

  一九八一年,中央電視台立項拍攝《西遊記》第一部,由楊潔指導,請來六小齡童、馬德華、閻懷禮、徐少華、遲重瑞等一眾藝術家擔綱主演。首部《西遊記》一共只有二十五集,前後卻拍攝了整整六年之久,其精雕細琢之程度,足以與不久前上映的、王家衛執導的電視劇《繁花》相媲美。比拍攝《繁花》更艱難的是,三十多年前的《西遊記》劇組,除了需要面對藝術上的探索,還不得不面對資金的短缺和拍攝條件的限制。據說當年劇集拍到一半,央視撥付的拍攝資金用完,導演楊潔和攝製組成員不得不多方募資,以保證拍攝順暢完成。根據楊潔導演回憶,導演組和演員最初都是「義務勞動」,不收取報酬,後來才提供少量的報酬:「導演拍一集,九十元;孫悟空和豬八戒拍一集,八十元;沙僧拍一集,六十元。」

  導演組挑選不少戲曲演員,將傳統戲曲的功架、身段與眼神姿態等,活用於電視劇拍攝中。儘管物資拮据、報酬也遠遠稱不上豐厚,但劇中的每一位演員都貢獻出了出色的演技,令到整部作品在特效不足的情況下,仍能時至今日熠熠生光,為人津津樂道。反觀如今部分電影和電視劇,動輒投資上千萬甚至上億元,最後不過是特效的堆砌,空洞無物,難以打動人心。究其原因,其實是「為藝術」與「為利益」的區別。有情懷,才能不厭其煩,才能苦心摸索;沒有情懷,再多的明星,再豪華的編創陣容,也做不出傳世的經典。

  一九九八年,《西遊記》續集拍攝,同樣由楊潔執導。現代特效技術的加入,使得劇集更富觀賞性,也為《西遊記》拍攝故事畫上圓滿句號。我想,不論後來科技如何發展,視覺效果如何提升,電視劇《西遊記》及其續集引起的轟動與熱議,恐怕再難超越了。對於當今的影視工作者而言,與其爭相找尋大投資、期待大製作,不如潛下心來,認真研究經典,思考如何將古典活用於現今,唯如此,經典方能常新,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