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完善/求職是雙方的\米哈

  求職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當下的問題是,這不容易的事變得越來越不容易了。以美國為例,在一九九四年至二○○八年間,其失業人口中有一半只需約五個星期便能找到新的工作,但自二○○八年起,只有百分之二十二至三十三的人可以在一年內找到工作,而我們知道這是全球已發展經濟體的趨向。

  求職艱難,那我們更要學會求得工作的方法。美國作者兼「職業規劃師」這職業的開山鼻祖理查德·尼爾森·鮑利斯(Richard N. Bolles)早於七十年代便寫下了一本有關求職的經典作《你的降落傘是什麼顏色?》(What color is your parachute?)。

  雖然這本書的第一版距今已有一定時日,但它是一本定期推出修訂版的著作。這意味什麼呢?這樣的操作告訴我們:哪怕書中引用的資料和社會背景需要更新修訂,書中的主軸思想是不變的。

  舉例,在七十年代,書寫履歷至關重要,那是我們主動提供給僱主認識「我是誰」的唯一參考,但到了今天,潛在僱主卻以網上搜索的方式,通過不同的社交媒體,尋找你的帖文和照片來認識「你是誰」。時代不同,僱主認識你的方式也不同,但唯一不變的是:你需要以最大努力建立你想僱主認識「你是誰」的形象。

  既然我們會花盡心思去設計和書寫好一份履歷,為什麼我們會心存僥倖,認為網上搜尋到的個人形象可以隨隨便便任意存在呢?研究顯示,百分之九十一的美國僱主會查看應聘者的社交媒體資料,而當中近百分之七十的僱主會因為發現了一些「不妥當」的訊息而拒絕應聘者。因此,在求職之前,我們第一時間要做的不是去填寫履歷,而是在網上搜尋一下自己的名字,看一看搜尋到怎樣的照片或文字,並確保那是你想僱主認識的「你」。

  在此,我們無法探討什麼是「真我」這哲學問題(也不見得一個人只有一個單一的「我」),我們關心的是:你可以如何得到一份你想要的工作呢?為了這個目的,我們便要準備好自己成為一個適合得到這份工作的「我」。

  鮑利斯認為,求職與約會沒有太大分別,它們都可以總結為兩個問題:「你喜歡我嗎?」和「我喜歡你嗎?」這個過程都是將兩個希望建立互惠關係的人聯繫在一起,儘管過去數十年發生了不少變化,但這求職的本質是不變的。

  當我們以約會來類比,擁有一份強大的履歷和網絡資料只是處於「暗戀階段」的準備,而約會的成功與否,在於見面。

  面試的基本原則是:無論你想做什麼,都不要顯得傲慢和自以為是。這像是簡單不過的道理,但在高度強調「做自己」與個人主義的當下,這又是不能不提醒的事情。有時,我們說得太多;有時,我們太急於推銷自己;有時,我們甚至會太想發言,而沒有好好聆聽面試官說完他想說的話。這些都是大忌。

  那麼,在緊張萬分的面試過程中,我們應該如何聚焦自己的表現呢?最好的面試者是「專注於提供精確答案」的人。所以,不要顧左右而言他,也不要浮誇失實,最重要的是:不要急於或幻想表現出比履歷更出色的自我。人越急進,越容易凸顯缺點。

  同樣的邏輯,也可應用到薪資談判之上。討價還價是可以的,但無論是在汽車銷售、跳蚤市場,還是一場得來不易的面試,討價還價都講究技巧。其中一個技巧是:讓僱主先提出薪資建議。

  另外,你要有耐心等待到面試過程接近尾聲時,才談及薪資,那就是你終於感到對方想錄用你了。在這時候,你才提出薪資的討論,而如果你知道有多輪面試,則在最後一輪才展開這個話題。

  回到書名,為什麼作者要問「你的降落傘是什麼顏色?」其實,這是一個提醒,提醒我們在求職的過程,不要只着眼於要降落在什麼的地方或目標,更要時刻記得自我是怎樣的,也就是記得你的降落傘是什麼顏色。求職是雙方的,若然急於降落到目標,只為了討好對方而忘了自己,這不是一次有趣的求職過程,也不可能成為一次有益的工作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