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水東調」貫通 惠及珠三角3200萬人
1月30日上午,珠江三角洲水資源配置工程(即「西水東調」工程)通水活動在廣州市南沙區高新沙水庫泵站舉行。11時22分,廣東省委書記黃坤明宣布:珠江三角洲水資源配置工程通水!取自佛山順德鯉魚洲的西江水從地下奔湧注入高新沙水庫,與此同時,位於深圳的羅田進庫閘、公明水庫同步通水,標誌着該工程正式全線通水,將改變珠三角地區多城市單一供水格局,將惠及沿線超3200萬人,解決大灣區東部城市群缺水難題。根據粵港新一輪對港供水協議,「西水東調」工程通水後,將在原有供水規模基礎上為港新增每秒10立方米的備用水源。\大公報記者 李紫妍廣州報道
通水活動前,黃坤明與水利部部長李國英,廣東省委副書記、省長王偉中等走進高新沙水庫察看水源水質和工程運轉情況。黃坤明強調,要抓好工程後續建設,強化統籌調度與運行管理,應用先進技術手段加強巡檢監測,下功夫做好水源地保護,扎實有力推進污染防治和生態修復,持續強化水安全保障。王偉中表示,珠三角工程通水後將系統解決廣州、深圳、東莞生產生活用水問題,為香港等地提供應急備用水源,極大提高粵港澳大灣區水安全保障和水資源優化配置能力。
年供水量逾17億立方米
西水東調是實現珠三角水資源配置空間均衡、解決大灣區東部城市群缺水難題的最佳途徑,也是保障粵港澳大灣區綠色生態、持續發展的重要支撐。雖然珠三角地區水網密布、降水豐沛,但水資源分配時空不均,多城市供水結構單一。東部以43%水資源支撐68%的常住人口和74%的經濟總量,東江流域水資源開發利用率已逼近40%的警戒線,對流域內生態環境構成威脅。加之近年乾旱、少雨等極端天氣頻發,供水形勢十分嚴峻,廣州、深圳、東莞等城市均已受到影響。
與此同時,西江水流量為東江10倍,但在「西水東調」工程建設之前,其水資源開發利用程度只有1.3%左右。
「西水東調」工程西起廣東佛山順德西江幹流鯉魚洲,東至深圳公明水庫,輸水線路全長113.2千米,設計年供水量17.08億立方米,總投資約354億元人民幣。其中,抵達深圳交水點「公明水庫」後,工程通過新建聯網工程銜接至深圳清林徑水庫,再在深圳水庫與「東深供水工程」匯合,連通香港。這是目前粵港澳大灣區投資規模最大、輸水線路最長、受水區範圍最廣的引調水工程,也是世界上流量最大的長距離有壓調水工程。
減少佔用近2萬畝土地
「工程最大的特點是輸水隧洞全部深埋在40米至60米左右的地下空間。」廣東省水利廳相關負責人介紹,珠三角水資源配置工程橫跨粵港澳大灣區核心城市群,共穿越4處高鐵、8處地鐵、12處高速公路、16處江河湖海,採用地下深埋盾構的方式建設,減少佔用近2萬畝的土地。
工程通水後,將改變廣州市南沙區及深圳市、東莞市單一供水格局,並為香港、廣州番禺、佛山順德等地提供應急備用水源,超3200萬人受益,支撐約1.7萬億元GDP用水需求,還可逐步退還東江流域生態用水,進一步保障粵港澳大灣區供水安全、生態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