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市成金/國產汽車發展 重量更重質\財經評論員、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兼職教授 譚浩俊

  圖:中國汽車產業剛有起色,不應過度注重銷量突破,應重視提升質量和品牌。
  圖:中國汽車產業剛有起色,不應過度注重銷量突破,應重視提升質量和品牌。

  日前中國乘聯會秘書長崔東樹在社交平台上表示,「我們一定要有雄心壯志,力爭讓中國汽車佔世界汽車市場的份額突破40%並邁向50%。」單從數量來看,中國汽車確實到了爆發的窗口期,完全有理由對前景充滿信心:首先,汽車產銷突破了3000萬輛,不僅創了新高,也極大增強了中國發展汽車產業的信心;其次,新能源汽車銷量突破880萬輛,滲透率達到35%,這是新賽道的新突破;再次,自主品牌銷量佔比超過50%,中國汽車產業不再是合資汽車主導;其四,中國已成為汽車第一出口大國;其五、自主車企單一品牌銷售份額有效提升,比亞迪已經可以比肩大眾汽車。

  那麼,這是否就意味着中國汽車的競爭力已經達到世界水平,可以與先進汽車國家一決高下了呢?很顯然,還是要冷靜理智,不要頭腦發熱。如果在汽車產業的發展上,仍然像某些被卡脖子的行業一樣,只有個頭優勢、沒有力量優勢,也是沒有多大意義的,甚至會讓汽車產業走入歧途。

  以品質取得話語權

  中國的汽車產業,能夠達到今天這樣的水平並不容易。尤其是前些年,市場需求很強、產量和銷量也很大,但自主品牌汽車佔比很低、競爭力很弱,以至於市場也好,效益也好,大多被合資品牌汽車佔有。如果未來的汽車產業發展,仍然只滿足於數量上的要求,而不考慮技術突破、質量提升、品牌培育、核心競爭力增強,就算達到數量上的領先,也只是局部優勢,圍繞汽車產業的效益、影響、話語權等仍旁落,那麼,中國汽車產業競爭力仍然是不強的。

  事實也是如此,像是新能源汽車,在銷量突破880萬輛的大背景下,話語權仍然掌握在特斯拉等國際知名品牌,尤其在價格方面,完全是特斯拉在左右市場,弄得國產新能源汽車企業不知如何跟進。如果中國自主品牌的新能源汽車足夠強大,特斯拉就不敢如此目中無人、輕易調整價格。恰恰是,面對特斯拉的任性,國產自主品牌只能跟隨,無法主導銷售市場。在此背景下,如果還在強調數量的突破,而不考慮質量和競爭力的提升,是會被動捱打的。

  我們說,數量的突破,也是競爭力提升的重要表現。不過,只有數量的突破,沒有質量的提升,尤其是核心競爭力和品牌影響力的增強,要想成為真正的汽車強國,難度是相當大的。特別像汽車這樣的產品,如果沒有技術的持續創新、產品的不斷出新、品質的不斷提升,要想提高品牌影響力和核心競爭力也是不大可能的。恰恰是,中國的企業在這方面缺乏應有的意識。而相關職能部門和行業協會,也總喜歡把數量高高舉起,以此來證明自己的成績和貢獻,這是非常可怕的。

  華為受到來自美國政府的百般打壓,就是最好的例證。要不是華為自身實力很強,以及華為持續在技術、產品、品牌等方面不斷突破,是吃不住西方國家的打壓的。而中國的汽車產業,可以說是剛剛有些起色,能夠在全球汽車市場有點影響,如果就頭腦發熱、想過度注重汽車數量的大突破,而不重視產品質量和品牌的大提升,不考慮核心競爭力,要想真正在國際市場具有話語權,是不大可能的,歐美國家和日本的汽車企業是會聯手阻止的。到時候,真正受傷害的還是中國企業。

  也正因為如此,希望有關方面和業內人士不要再一味誇大成果,誤導中國車企發展,而應當更多指出中國汽車產業發展的不足,提出合理化的意見和建議。當年的家電產品,就曾經遭受業內人士的誤導,導致行業產能嚴重過剩,面臨競爭力不足的窘境。直到家電行業重新洗牌,大批企業倒閉後才充分認識到問題所在,並從質量、技術、品牌等方面下功夫,最終實現了全面超越。汽車產業不要重蹈家電產業的覆轍,而要最大限度地減少損失和少走歪路,真正實現中國汽車產業的全面趕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