擺脫財赤 須標本兼治

  朱鼎健 全國政協委員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新一份財政預算案即將發表,諮詢工作也正有條不紊地開展。有聲音指,在疫情期間,由於政府推出眾多措施紓解民困,導致開支龐大,同時經濟不景,庫房收入大減,錄得財政赤字並不意外。近期社會上有意見希望政府增加稅收,例如開徵海陸離境稅、削減個人入息免稅額,以擴闊稅基,以及提高公立醫院急症室服務收費等,讓收支得到平衡,保障財政穩健。

  筆者認同,特區政府有必要開源節流。不過,香港當下要面對的挑戰,並非單靠加稅或減開支就可應付。特區政府作出任何重大公共財政決策之前,都要俯瞰全局,通盤考量外圍和內部條件,既要「治標」也要「治本」。

  去年內地和香港恢復正常通關後,香港的經濟和社會逐漸復甦,邁向由治及興新階段。但是,香港發展面對的內外圍壓力和挑戰不容低估。香港樓市和股市低迷,出口疲弱;外圍更存在不少香港難以控制的不利因素,包括環球息口高企、頻繁的地緣衝突、虛擬貨幣市場泡沫爆破和全球供應鏈受到干擾等。美國為了遏止中國發展,不停策動貿易戰、科技戰,全面封鎖打壓中國,不單影響中國,也對香港造成一定衝擊。各種內外負面因素仍在發酵,今年還可能繼續影響香港,特區政府更需要提升治理能力、增強發展動能。若簡單地利用加稅或減開支來應付財赤,只是「治標」,難以徹底克服困擾香港發展的難題。開徵新稅或加稅,更可能損害經濟復元,加重弱勢群體負擔,效果適得其反。

  新一份財政預算案應高屋建瓴,聚焦如何鞏固香港的優勢,提升競爭力,落實好「十四五」規劃,確立香港「八大中心」的定位,繼續投入資源推動香港更好地融入國家發展大局,促進大灣區一體化發展。畢竟內地是當今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第二大消費市場、第一貨物貿易大國,香港應發揮「一國兩制」的獨特優勢,聯通世界,擔當國際企業和投資者進軍內地市場和內地企業走向世界的「雙向橋樑」,香港大有可為、前景無限,這是香港重振經濟、保持穩定收入、擺脫財赤的根本之道。